• [1]

    郁振华. 论哲学中的实践转向. 学术月刊, 2023, 55(12): 5-15.

  • [2]

    张曙光. 制度的语言(哲学)分析——读韦森教授著《语言与制序》. 学术月刊, 2016, 48(02): 56-65.

  • [3]

    谢文郁. 真理与生存的张力—— 以《约翰福音》和《齐物论》的真理观为例. 学术月刊, 2016, 48(01): 67-74.

  • [4]

    罗安宪. 论老子哲学中的“自然”. 学术月刊, 2016, 48(10): 36-43.

  • [5]

    陈建洪, 赵柯. 施特劳斯论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础. 学术月刊, 2017, 49(03): 30-39.

  • [6]

    韩水法. 汉语哲学:方法论的意义. 学术月刊, 2018, 50(7): 5-24.

  • [7]

    马琳,凡·柏拉克. 比较哲学方法论新探. 学术月刊, 2018, 50(9): 35-43.

  • [8]

    张汝伦. 现代性与哲学的任务. 学术月刊, 2016, 48(07): 31-37.

  • [9]

    颜青山. 知性的概念史与知性哲学. 学术月刊, 2021, 53(6): 45-57.

  • [10]

    周嘉昕. “批判经济学”与“实践哲学”. 学术月刊, 2019, 51(3): 17-25.

  • [11]

    ● 黄勇, ○ 王振钰. 用哲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哲学. 学术月刊, 2022, 54(8): 209-216.

  • [12]

    夏国军. 美国哲学整体论思潮的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分形. 学术月刊, 2021, 53(10): 45-59.

  • [13]

    杨国荣. 世界哲学视域中的智慧说——冯契与走向当代的中国哲学. 学术月刊, 2016, 48(02): 5-22.

  • [14]

    程乐松. 自觉的两种进路—— 中国哲学与汉语哲学的论域. 学术月刊, 2018, 50(7): 32-38.

  • [15]

    方松华, 熊务丰. 中西哲学比较与“中国哲学”的当代构建. 学术月刊, 2021, 53(12): 5-12.

  • [16]

    王庆节, 曹青春. 让哲学说汉语与“从中国来的哲学”的可能性. 学术月刊, 2019, 51(8): 179-184.

  • [17]

    吴晓明. 三论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 学术月刊, 2023, 55(8): 5-26.

  • [18]

    韩林合. 论康德哲学中的过度决定问题. 学术月刊, 2020, 52(8): 37-45, 55.

  • [19]

    吴晓明. 重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学术月刊, 2021, 53(4): 5-20.

  • [20]

    顾明栋. 论中西小说理论的哲学和美学根基. 学术月刊, 2019, 51(11): 12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