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程雪阳. 从家国到人民共和国:“天下−中国”转型的历史逻辑. 学术月刊, 2022, 54(5): 107-118.

  • [2]

    周业安. 经济学正在寻求新的微观基础吗. 学术月刊, 2020, 52(12): 30-41.

  • [3]

    尤陈俊. 法治建设的国家能力基础:从国族认同建构能力切入. 学术月刊, 2020, 52(10): 89-99.

  • [4]

    金滢坤. 唐五代儒家经典的启蒙教育. 学术月刊, 2016, 48(09): 140-148.

  • [5]

    范广欣. 强势君主与社会契约:晚清中译本对卢梭理论的改造. 学术月刊, 2021, 53(2): 206-216.

  • [6]

    周业安. 人的社会性与偏好的微观结构. 学术月刊, 2017, 49(06): 59-73.

  • [7]

    姚大志. 论权利的基础. 学术月刊, 2023, 55(9): 5-13.

  • [8]

    陈雅文. 公民德性与伦理德性:关怀伦理学的一种启示. 学术月刊, 2019, 51(7): 22-30.

  • [9]

    王启梁. 法治的社会基础. 学术月刊, 2019, 51(10): 110-120.

  • [10]

    郑彧. 商法思维的逻辑基础. 学术月刊, 2016, 48(06): 85-92.

  • [11]

    陆铭. 教育、城市与大国发展——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区域战略. 学术月刊, 2016, 48(01): 75-86.

  • [12]

    张军, 李涛. 师范教育与经济发展:来自近代中国的证据. 学术月刊, 2022, 54(5): 46-59.

  • [13]

    王寅丽. 现代共和思想的时间意识:以波考克和阿伦特为例. 学术月刊, 2017, 49(01): 36-41.

  • [14]

    杨国强. 清末新政与共和困局(上)——民初中国的两头不到岸. 学术月刊, 2018, 50(01): 5-28.

  • [15]

    杨国强. 清末新政与共和困局(下)—— 民初中国的两头不到岸. 学术月刊, 2018, 50(02): -.

  • [16]

    黄勇. 良好生活的两个面向:对儒家义利观的美德论解释. 学术月刊, 2022, 54(8): 5-15.

  • [17]

    李义天. 知觉为什么重要——基于亚里士多德主义美德伦理学的解释. 学术月刊, 2018, 50(01): 54-62.

  • [18]

    张一兵. 整体都市主义:重构被金钱化的微观心理氛围. 学术月刊, 2020, 52(6): 17-28, 56.

  • [19]

    范从来, 林键, 程一江. 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金融监管政策协同机制的构建. 学术月刊, 2022, 54(9): 35-45.

  • [20]

    蒋德海. 论作为道德基础的社会正义. 学术月刊, 2022, 54(12): 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