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论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命题性知识,能力之知,抑或动力之知?
黄勇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知(良知)既不是命题性知识(knowing-that),也不是能力之知(knowing-how),而是第三种知识,即动力之知(knowing-to)。动力之知具有命题性知识和能力之知都没有的独特特征:具备动力之知的人会做出相应的行动,但是,无论是单独的命题性知识或能力之知,还是二者合在一起,都不会驱使具备这些知识的人做出相应的行动。上述观点有两个遭到当今学者挑战的预设:其一,赖尔对命题性知识与能力之知的区分是有道理的;其二,王阳明关于有一种既具认知功能又具情感驱动功能的心智状态的看法是正确的。
良好生活的两个面向:对儒家义利观的美德论解释
黄勇
在中国哲学中,如何恰当理解义利关系,各家对此问题存在长期的争论。一般认为,儒家重义轻利,分歧在于,儒家是将义视作一种独立于利、虽然不一定与之冲突的内在价值,还是将义视为取利的最佳工具。前者认为儒家思想是一种道义论,后者则认为儒家思想是一种后果论甚至功利论。儒家思想其实是一种美德论,关心如何过上良好的或繁荣的人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离不开外在福祉和内在福祉,前者离不开利,后者离不开义。此二者各具内在价值,又互为工具,但彼此之间也可能冲突。如果二者冲突,儒家先义后利,因为是义使人类生活不同于其他的生活形式。
关键词: 义利观, 后果论, 道义论, 美德论, 良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