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桑兵.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学术月刊, 2020, 52(5): 163-184.

  • [2]

    徐佳贵. 南京高师−东南大学与新文化运动. 学术月刊, 2022, 54(6): 192-208.

  • [3]

    何萍.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启. 学术月刊, 2022, 54(1): 11-24.

  • [4]

    周月峰. 以“未来”否定“现代”:一战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多歧性的形成. 学术月刊, 2020, 52(3): 167-178.

  • [5]

    瞿骏. 新文化运动中的“失语者” —— 论凌独见与五四时代. 学术月刊, 2016, 48(04): 158-168.

  • [6]

    韩水法. 作为他者的自身 —— 新文化运动中的中国认识与认同. 学术月刊, 2016, 48(09): 20-26.

  • [7]

    张仲民. 新文化偶像的塑造:胡适及其受众. 学术月刊, 2020, 52(12): 158-173.

  • [8]

    陈伟. 海派京剧:五四新文化的有力推手与重要角色. 学术月刊, 2019, 51(8): 122-131.

  • [9]

    王波. 分业:“五四”后关于文化运动的反思. 学术月刊, 2021, 53(10): 205-216.

  • [10]

    湛晓白. 拼写方言:民国时期汉字拉丁化运动与国语运动之离合. 学术月刊, 2016, 48(11): 164-179.

  • [11]

    常晨, 陆铭. 新城:造城运动为何引向债务负担. 学术月刊, 2017, 49(10): 55-65.

  • [12]

    叶舒宪. 人类学转向:新文科的跨学科引领. 学术月刊, 2022, 54(8): 143-154.

  • [13]

    陈建华. 为“文言”一辩 —— 语言辩证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源起. 学术月刊, 2016, 48(04): 114-124.

  • [14]

    刘东玲. “新民说”与晚清白话文运动——1900 年代的民粹主义辨析. 学术月刊, 2017, 49(09): 119-130.

  • [15]

    褚潇白. 论清末反洋教运动中的家国话语及其象征结构. 学术月刊, 2021, 53(3): 146-159.

  • [16]

    刘安琪. 治标与治本之争:重探抗战时期的保障作家运动. 学术月刊, 2022, 54(10): 156-163.

  • [17]

    ● 文贵良, ○ 凤媛. 从话语生存论到现代汉语诗学:回归新文学本位研究. 学术月刊, 2021, 53(12): 206-211.

  • [18]

    唐启翠. 新文科理念下《文心雕龙》题名匠心再研究. 学术月刊, 2022, 54(8): 155-162.

  • [19]

    金进. 海外华人社群的分化与维新文人的文学记忆. 学术月刊, 2019, 51(12): 133-141.

  • [20]

    连洪泉, 孙玙凡. 公共合作视角下的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 学术月刊, 2023, 55(3): 6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