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7日下午,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学术月刊》编辑部承办的“‘今天我们怎么做人文学术评价’暨《人文学术评价报告(2020-2022)》新书出版座谈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馆召开。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科院、同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代表以及《学术月刊》部分编辑参加了本次座谈会。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任小文在致辞中提出,如何开展学术评价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上海社科中心组织开展人文学术评价正是为了做一点探索性的努力,这个工作得到了人文学术界各位学者的鼎力支持与参与,但如何持续地做下去,做出新意,还需要广大哲学社科工作者共同参与一道努力。会议由《学术月刊》总编辑金福林主持。本次会议为上海市社联主办上海书展•望道讲读会的系列活动之一。
《人文学术评价报告(2020-2022年)》是上海市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研究中心推出的学术评价项目,由《学术月刊》编辑部承担并组织对2020-2022年出版发表的哲学、文学、史学论著和论文等代表性学术成果进行评价,相关成果汇集成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座谈会上,周奇副研究员代表编辑部介绍了《人文学术评价报告(2020-2022年)》的编撰主旨及相关情况,与会学者就当今人文学术评价的重要性、如何做好人文学术评价以及评价报告进一步完善的举措等发表了真知灼见。
与会学者都充分肯定了当下人文学科学术评价的重要意义,关于“今天如何做人文学术评价”,上海师范大学陈恒教授认为,应具有学术的全球化和国际化视野,突出前沿性和时代感。人文学术评价在学科主题的设置和整体编排上,要注重系统性和集成性,以及一些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可以增加索引和相关的附录,凸显其作为文献检索的价值。复旦大学孙向晨教授提出,开展人文学术评价尤其是主观性评价,对于健康的学术生态很重要。评价报告所体现的人文学术评价的人文学术眼光、长时段、文章与著作的关联互动等特点需要继续保持,希望能反映全国人文学科学术发展的生态和整体状况,使评价更具权威性,并体现出上海特色。复旦大学郜元宝教授认为,人文学术的评价与批评是不可分离的,学术评价的主观化就是应该回到学术本身。既要放眼全球和世界,也要有本土的、地方性的东西做考量。能够遴选出学科中具有学术经典苗头的内容,这可能是学术评价最期待的一个收获。复旦大学张仲民教授结合撰写评价报告的经历,谈到做人文学术评价,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实事求是,以学术质量为评价标准。做这项工作中会存在困难,但长期坚持做下去,就是一股清流,很有意义。
对于新出版的《人文学术评价报告(2020-2022年)》,与会学者也从各自角度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素梅研究员提出,人文学术的主观性评价是对完全客观性评价指标的纠偏,可以考虑与年度的学术热点相结合,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作出评价,并可以考虑适当遴选和凸显主题,避免过度主观化。华东师范大学文贵良教授认为,人文学术评价面临困境,即客观性评价与主观性评价都存在自身问题,我们需要有勇气探索。可以将学科分类模式和问题意识导向相结合来推进人文学术评价。同济大学刘日明教授认为,人文学术评价具有特殊性,要有综合性的考量,传统与创新、主观性和客观性等问题都需要平衡好。 复旦大学李桂奎教授谈到,做人文学术评价,对于评价者有较高的要求,选择评价对象也很重要,评价中需要有引领性的问题意识,以及对具体问题的设计与整合。华东师范大学李孝迁教授提出建议,一是建立起人文学术评价报告的范本,二是加大评论或者批评的力度,三是选择合适的评价者,并希望能持之以恒,坚持长期做下去。复旦大学仇鹿鸣教授也认为,人文学术评价很有必要,但撰写评价报告确实存在比较复杂的面向,比如说合适的评价者、时间段等问题,应将这项工作长期坚持,建立起学术评价的公信力。《学术月刊》原常务副总编夏锦乾提出,人文学术评价报告具有很强的探索性,评价报告应突出评论者的判断和观点,希望继续往精和内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