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姚文放
. 诗学模式/阐释学模式:生产性文学批评的解读方法. 学术月刊,
2022, 54(9): 159-170.
-
[2]
刘旭光
. 审美灵境论. 学术月刊,
2022, 54(7): 149-160.
-
[3]
刘旭光
. 审美中的“完美判断”及其终结. 学术月刊,
2019, 51(6): 129-142.
-
[4]
郑海婷
. 细节的政治:分裂分析. 学术月刊,
2021, 53(2): 160-169.
-
[5]
张树平
. 改变生活的政治与改变政治的生活:一种历史政治学分析. 学术月刊,
2018, 50(9): 110-120.
-
[6]
陈平原
. 声音的政治与美学. 学术月刊,
2022, 54(1): 146-166.
-
[7]
方博
. 马克思与德国浪漫派. 学术月刊,
2022, 54(2): 15-26.
-
[8]
刘旭光
. 自由游戏−自由愉悦. 学术月刊,
2020, 52(6): 122-134.
-
[9]
郜元宝
. 世界而非东亚的鲁迅. 学术月刊,
2020, 52(1): 121-141.
-
[10]
南帆
. 文学批评:审美主义及其历史视域. 学术月刊,
2023, 55(11): 136-145.
-
[11]
葛永海
. 地域审美视角与六朝文学之 “江南”意象的历史生成. 学术月刊,
2016, 48(03): 90-103.
-
[12]
刘旭光
. “审美”的历程与“审美”的重建. 学术月刊,
2016, 48(01): 127-138.
-
[13]
夏晓虹
. 《新广东》:从政治到文学. 学术月刊,
2016, 48(02): 108-126.
-
[14]
石雅梅
, 许云和
. 魏晋南北朝别集序的文学批评意识与文集编辑理念. 学术月刊,
2020, 52(3): 107-120.
-
[15]
陶赋雯
. “军舰岛”的国家记忆生产与政治. 学术月刊,
2021, 53(3): 170-180.
-
[16]
杨春时
. 中华审美现象学的构成. 学术月刊,
2017, 49(06): 5-11.
-
[17]
胡友峰
. 自然审美:主观的与客观的. 学术月刊,
2021, 53(6): 183-194.
-
[18]
陈伯海
. 华夏传统审美精神探略. 学术月刊,
2018, 50(8): 125-133.
-
[19]
颜翔林
. 审美体验及其性质与对象. 学术月刊,
2018, 50(7): 150-158.
-
[20]
汤哲声
. 如何评估: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批评标准的建构和价值评析. 学术月刊,
2019, 51(4): 121-127,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