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作为大后方文学中心意象的“路”与现代“国家共同感”的发生

段从学

引用本文: 段从学. 作为大后方文学中心意象的“路”与现代“国家共同感”的发生[J]. 学术月刊, 2019, 51(7): 128-137. shu
Citation:  Congxue DUAN. “Highway” as the Central Image in Literature in KMT Controlled Rigions and the Genesis of “National Sense of Community”[J]. Academic Monthly, 2019, 51(7): 128-137. shu

作为大后方文学中心意象的“路”与现代“国家共同感”的发生

    作者简介: 段从学,西南交通大学中文系教授(四川成都 611756);
  • 中图分类号: I206

“Highway” as the Central Image in Literature in KMT Controlled Rigions and the Genesis of “National Sense of Community”

  • Available Online: 2019-07-01

    CLC number: I206

  • 摘要: 大后方文学对以公路为主体的交通方式的想象和书写,使“路”成为此期文学鲜明的中心意象,在抗战时期中国“国家共同感”的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路”的联结性功能,不仅把“现代中国”联结成了一个统一的空间整体,还通过这种空间同一性打通了古代和现代的时间断裂,发明了“现代中国”自身的历史同一性。普通民众也在修筑和维护道路等活动中,从匿名的农民变成了崇高的现代“国民”,完成了“民众的发现”,使中国的抗战获得了人类学的伟大意义。
    1. [1]

      范可 . 人类学视野里的生存性智慧与生态文明. 学术月刊, 2020, 52(3): 141-154, 120.

    2. [2]

      张凤阳 . 现代性研究的“语言方案”. 学术月刊, 2018, 50(12): 52-63.

    3. [3]

      沈国威 . “言文一致”:从词汇看现代汉语的现代性. 学术月刊, 2021, 53(12): 195-205.

    4. [4]

      文军,林茂 . 知识分子:一个概念的社会学考评—— 基于“德雷福斯事件”的话语权分析. 学术月刊, 2018, 50(7): 70-79.

    5. [5]

      杨大春 . 当代性与“做以成人”. 学术月刊, 2020, 52(7): 5-13.

    6. [6]

      邹诗鹏 . 试论民族的层次及其样态. 学术月刊, 2022, 54(10): 5-22.

    7. [7]

      张洪彬 . 晚清疾疫理解的更新与世界的祛魅. 学术月刊, 2019, 51(10): 172-184.

    8. [8]

      吴晓明 . 重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学术月刊, 2021, 53(4): 5-20.

    9. [9]

      桑兵 . 抗日战争的持久战要多久. 学术月刊, 2021, 53(1): 197-216.

    10. [10]

      陈晓明 . 无法终结的现代性—— 关于中国文学的“当代性”的思考. 学术月刊, 2016, 48(08): 113-123.

    11. [11]

      杨大春 . 现代性进程中人的有限性问题——基于法国现象学的视角. 学术月刊, 2024, 56(1): 24-32.

    12. [12]

      邹诗鹏 . 现代性与剩余. 学术月刊, 2016, 48(08): 40-51.

    13. [13]

      王振复 . 原始“信文化”说与人类学转向. 学术月刊, 2022, 54(8): 129-142.

    14. [14]

      叶舒宪 . 人类学转向:新文科的跨学科引领. 学术月刊, 2022, 54(8): 143-154.

    15. [15]

      林青 . 现代性与生命政治. 学术月刊, 2016, 48(05): 56-62.

    16. [16]

      张汝伦 . 现代性与哲学的任务. 学术月刊, 2016, 48(07): 31-37.

    17. [17]

      陈建华 . 商品、家庭与全球现代性. 学术月刊, 2020, 52(7): 135-145.

    18. [18]

      孙向晨 . 何以归家:现代性的救赎. 学术月刊, 2024, 56(3): 20-36.

    19. [19]

      陶庆陈津京 . 新政治人类学:一种跨学科的理解范式. 学术月刊, 2017, 49(02): 106-116.

    20. [20]

      南星 . 康德式自由:人类学的而非形而上学的. 学术月刊, 2023, 55(8): 27-40.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7
  • 文章访问数:  1602
  • HTML全文浏览量:  113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19-07-01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作为大后方文学中心意象的“路”与现代“国家共同感”的发生

    作者简介:段从学,西南交通大学中文系教授(四川成都 611756)

摘要: 大后方文学对以公路为主体的交通方式的想象和书写,使“路”成为此期文学鲜明的中心意象,在抗战时期中国“国家共同感”的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路”的联结性功能,不仅把“现代中国”联结成了一个统一的空间整体,还通过这种空间同一性打通了古代和现代的时间断裂,发明了“现代中国”自身的历史同一性。普通民众也在修筑和维护道路等活动中,从匿名的农民变成了崇高的现代“国民”,完成了“民众的发现”,使中国的抗战获得了人类学的伟大意义。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