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参与:赫勒感情理论建构的中心概念

于溟跃

引用本文: 于溟跃. 参与:赫勒感情理论建构的中心概念[J]. 学术月刊, 2024, 56(6): 31-37. shu
Citation:  YU Mingyue. Involvement:The Key Poi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gnes Heller’s Feelings Theory[J]. Academic Monthly, 2024, 56(6): 31-37. shu

参与:赫勒感情理论建构的中心概念

    作者简介: 于溟跃,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2023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成果”

  • 中图分类号: B5

Involvement:The Key Poi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gnes Heller’s Feelings Theory

  • CLC number: B5

  • 摘要: 阿格妮丝·赫勒以“参与”为中心概念建构起其感情理论,多次阐述了感情、情感和感觉意味着参与的观点。围绕着赫勒对感情问题的现象学式考察,参与概念得到了内涵与外延层面的相应阐发。参与是内化于人的行为和思维的固有的结构性部分,对于人作为社会有机体维持自我平衡及与世界的关系发挥调节功能,有助于保持人的主体世界的连续性,兼及作用于社会有机体的扩展。参与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具有鲜明的实践意蕴,拓展了赫勒感情范畴的理论蕴涵,并且丰富和发展了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在情感理论层面的探究,同时凸显了赫勒对人的本质与人类命运问题的审视与反思。
    1. [1]

      文哲 .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学术月刊, 2023, 55(6): 206-211.

    2. [2]

      季勇刘怀玉 .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综合评价 ( 2009—2018 年 ). 学术月刊, 2023, 55(1): 208-216.

    3. [3]

      张笑夷刘怀玉 . 作为一种城市研究范式的“都市马克思主义”. 学术月刊, 2020, 52(3): 34-42, 33.

    4. [4]

      赖大仁 . 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当代困境与理论反思. 学术月刊, 2016, 48(10): 123-130.

    5. [5]

      陶庆梁晓安 . 政治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学术月刊, 2022, 54(8): 67-79.

    6. [6]

      李圣传 . 黄药眠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价值论转向. 学术月刊, 2017, 49(04): 104-112.

    7. [7]

      关锋 . “布伦纳辩论”及其马克思主义思想史效应. 学术月刊, 2022, 54(5): 16-27.

    8. [8]

      何萍 .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启. 学术月刊, 2022, 54(1): 11-24.

    9. [9]

      何萍 . 当代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想史语境及其建构. 学术月刊, 2016, 48(05): 34-45.

    10. [10]

      韩庆祥 . 世界多样与普惠哲学—— 构建引领新时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术月刊, 2018, 50(9): 5-14.

    11. [11]

      张永清 . 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拓展与突破. 学术月刊, 2022, 54(3): 172-182, 224.

    12. [12]

      陈学明马拥军罗骞姜国敏 . 论新时期中国学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种路向. 学术月刊, 2017, 49(03): 5-18.

    13. [13]

      李维武 . 从批判旧家庭到走出小家庭——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家庭观. 学术月刊, 2017, 49(06): 26-41.

    14. [14]

      王馨曼 .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文化哲学阐释路向——论拉布里奥拉、蒙多尔佛、葛兰西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阐释. 学术月刊, 2024, 56(3): 44-52.

    15. [15]

      孔伟宇 . 马克思生产话语的出场. 学术月刊, 2022, 54(6): 18-23.

    16. [16]

      刘日明 . 马克思的现代技术之思. 学术月刊, 2020, 52(4): 23-34.

    17. [17]

      方博 . 马克思与德国浪漫派. 学术月刊, 2022, 54(2): 15-26.

    18. [18]

      孙周兴 . 马克思的技术批判与未来社会. 学术月刊, 2019, 51(6): 5-12.

    19. [19]

      张凤林 . 马克思的制度经济思想再认识. 学术月刊, 2021, 53(2): 50-64.

    20. [20]

      张双利 . 重思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 学术月刊, 2020, 52(9): 15-27.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285
  • HTML全文浏览量:  29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参与:赫勒感情理论建构的中心概念

    作者简介:于溟跃,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2023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成果”

摘要: 阿格妮丝·赫勒以“参与”为中心概念建构起其感情理论,多次阐述了感情、情感和感觉意味着参与的观点。围绕着赫勒对感情问题的现象学式考察,参与概念得到了内涵与外延层面的相应阐发。参与是内化于人的行为和思维的固有的结构性部分,对于人作为社会有机体维持自我平衡及与世界的关系发挥调节功能,有助于保持人的主体世界的连续性,兼及作用于社会有机体的扩展。参与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具有鲜明的实践意蕴,拓展了赫勒感情范畴的理论蕴涵,并且丰富和发展了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在情感理论层面的探究,同时凸显了赫勒对人的本质与人类命运问题的审视与反思。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