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文学“统战”与当代文学在新中国的重建—— 以《亦报》场域中的“沦陷区三家”梅娘、周作人、张爱玲为例

张 泉

引用本文: 张 泉. 文学“统战”与当代文学在新中国的重建—— 以《亦报》场域中的“沦陷区三家”梅娘、周作人、张爱玲为例[J]. 学术月刊, 2018, 50(04): 98-107. shu
Citation:  . The “United Front” in Literature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China after 1949—— On the Literary Works of Mei Niang, Zhou Zuoren and Eileen Chang in Yi Bao Field in the 1950s[J]. Academic Monthly, 2018, 50(04): 98-107. shu

文学“统战”与当代文学在新中国的重建—— 以《亦报》场域中的“沦陷区三家”梅娘、周作人、张爱玲为例

The “United Front” in Literature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China after 1949—— On the Literary Works of Mei Niang, Zhou Zuoren and Eileen Chang in Yi Bao Field in the 1950s

  • 摘要: 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易代前夕,中共高层刘少奇、周恩来以及胡乔木、夏衍等文化界领导人先后指示,北京、上海保留几家内容日常、形式通俗的民间报纸,继续为其在旧社会的特定读者群服务,甚至可以囊括小资产阶级中的进步分子,以及中小工商业者、店员、里弄居民和家庭妇女等较为落后的分子。其预期目的是引导这批人在新社会的进步。由于北京、上海自身的文化传统以及在新中国的区域定位不同,这一传媒布局仅在上海实现。小报《大报》《亦报》,加上香港《大 公报》、上海《新民报·晚刊》,构成了1950 年代特有的《亦报》场域。《亦报》场域存续八年,为初创期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和新中国文学话语的转变过程,提供了另一类别的生产方式和文学文本。将其纳入当代文学史,或可有助于重现“十七年”文学的复调走向,呈现尚未被学界充分认识的“十七年”文学前半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26
  • 文章访问数:  3860
  • HTML全文浏览量:  336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文学“统战”与当代文学在新中国的重建—— 以《亦报》场域中的“沦陷区三家”梅娘、周作人、张爱玲为例

摘要: 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易代前夕,中共高层刘少奇、周恩来以及胡乔木、夏衍等文化界领导人先后指示,北京、上海保留几家内容日常、形式通俗的民间报纸,继续为其在旧社会的特定读者群服务,甚至可以囊括小资产阶级中的进步分子,以及中小工商业者、店员、里弄居民和家庭妇女等较为落后的分子。其预期目的是引导这批人在新社会的进步。由于北京、上海自身的文化传统以及在新中国的区域定位不同,这一传媒布局仅在上海实现。小报《大报》《亦报》,加上香港《大 公报》、上海《新民报·晚刊》,构成了1950 年代特有的《亦报》场域。《亦报》场域存续八年,为初创期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和新中国文学话语的转变过程,提供了另一类别的生产方式和文学文本。将其纳入当代文学史,或可有助于重现“十七年”文学的复调走向,呈现尚未被学界充分认识的“十七年”文学前半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