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从著录看明代“小说”观念的“名”与“实”

王冉冉

引用本文: 王冉冉. 从著录看明代“小说”观念的“名”与“实”[J]. 学术月刊, 2025, 57(3): 151-162. shu
Citation:  WANG Ranran. The Name and Reality of the Concept of “Xiaoshuo” in the Ming Dynasty Viewed through Listings[J]. Academic Monthly, 2025, 57(3): 151-162. shu

从著录看明代“小说”观念的“名”与“实”

    作者简介: 王冉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上海 200241)。
  • 中图分类号: I0

The Name and Reality of the Concept of “Xiaoshuo” in the Ming Dynasty Viewed through Listings

  • CLC number: I0

  • 摘要: 明代著录“小说”在选择的标准和观念上很多时候仍然固守着《汉书·艺文志》以来尤其是《新论》《隋书·经籍志》《崇文总目》《宋史·艺文志》中所表现出的诸多小说学传统,即使著录了一定数量的通俗小说,界定“小说”的关键因素也并不包括叙事性与文学性,与现代小说观念有着较大的区别。另一方面,今人公认为小说的一些作品被明人著录于史部之“杂传”“传记”“起居注”“地理”“故事”与子部之“杂家”“道家”“神仙”“仙家”等多种非小说门类,有时还会被著录于集部,表现出小说观念之古与今的错综、名与实的纠葛。对明代近500种方志目录的统计分析可以表明,由于其正统立场,这些方志目录无设立小说类目者,即使著录了一些小说作品,也并非把这些作品视为小说,而是视为史书、子书或杂书,其对小说作品的著录并不能很好揭示明代小说观念的新变。最能体现明代小说观念时代特征的是胡应麟、李贽、袁宏道等人在公私书目之外具有评议性质的小说著录,从中可以看出,通俗小说并未因其通俗性质受到鄙视,而且,“小说”不再作为经史子书的附庸,而是以较为独立的身份在著录中得到认同。甚至,“小说”因其卓越的文学性可以与经史一起归入“至文”“大部文章”与“才子书”中,这就通过称扬小说作品的文学性而真正提高了小说的地位。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175
  • HTML全文浏览量:  11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从著录看明代“小说”观念的“名”与“实”

    作者简介:王冉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上海 200241)。

摘要: 明代著录“小说”在选择的标准和观念上很多时候仍然固守着《汉书·艺文志》以来尤其是《新论》《隋书·经籍志》《崇文总目》《宋史·艺文志》中所表现出的诸多小说学传统,即使著录了一定数量的通俗小说,界定“小说”的关键因素也并不包括叙事性与文学性,与现代小说观念有着较大的区别。另一方面,今人公认为小说的一些作品被明人著录于史部之“杂传”“传记”“起居注”“地理”“故事”与子部之“杂家”“道家”“神仙”“仙家”等多种非小说门类,有时还会被著录于集部,表现出小说观念之古与今的错综、名与实的纠葛。对明代近500种方志目录的统计分析可以表明,由于其正统立场,这些方志目录无设立小说类目者,即使著录了一些小说作品,也并非把这些作品视为小说,而是视为史书、子书或杂书,其对小说作品的著录并不能很好揭示明代小说观念的新变。最能体现明代小说观念时代特征的是胡应麟、李贽、袁宏道等人在公私书目之外具有评议性质的小说著录,从中可以看出,通俗小说并未因其通俗性质受到鄙视,而且,“小说”不再作为经史子书的附庸,而是以较为独立的身份在著录中得到认同。甚至,“小说”因其卓越的文学性可以与经史一起归入“至文”“大部文章”与“才子书”中,这就通过称扬小说作品的文学性而真正提高了小说的地位。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