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民法典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规范构造与价值定位

石冠彬

引用本文: 石冠彬. 民法典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规范构造与价值定位[J]. 学术月刊, 2022, 54(4): 121-130. shu
Citation:  Guanbin SHI. Normative Construction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System in Civil Code[J]. Academic Monthly, 2022, 54(4): 121-130. shu

民法典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规范构造与价值定位

    作者简介: 石冠彬,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上海 200241) ;
  • 中图分类号: D913

Normative Construction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Mental Damage Compensation System in Civil Code

  • Available Online: 2022-04-20

    CLC number: D913

  • 摘要: 精神损害赔偿不会有损自然人的人格尊严,相反能彰显民法的人文关怀精神,其基本功能在于对被侵权人予以补偿和抚慰。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功能从本质上决定了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具有人身专属性,也决定了间接被侵权人作为独立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主体的适格性。民法典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肯定违约行为也能导致精神损害赔偿的同时,将“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这一情形也明确纳入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可谓在借鉴域外法的基础上凸显了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是前民法典时代相关民事立法、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从部门法规范衔接角度来看,刑事案件被害人无权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立场既无充分的法理依据,也有悖于民法典作为基础性法律所确立的责任承担规则,应当通过法律解释学的方法予以彻底否定。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5
  • 文章访问数:  838
  • HTML全文浏览量:  121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2-04-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民法典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规范构造与价值定位

    作者简介:石冠彬,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上海 200241)

摘要: 精神损害赔偿不会有损自然人的人格尊严,相反能彰显民法的人文关怀精神,其基本功能在于对被侵权人予以补偿和抚慰。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功能从本质上决定了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具有人身专属性,也决定了间接被侵权人作为独立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主体的适格性。民法典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肯定违约行为也能导致精神损害赔偿的同时,将“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这一情形也明确纳入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可谓在借鉴域外法的基础上凸显了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是前民法典时代相关民事立法、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集大成者。从部门法规范衔接角度来看,刑事案件被害人无权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立场既无充分的法理依据,也有悖于民法典作为基础性法律所确立的责任承担规则,应当通过法律解释学的方法予以彻底否定。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