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主体主义,还是新的实在性范式——论费希特的“绝对自我”概念

周驰博

引用本文: 周驰博. 主体主义,还是新的实在性范式——论费希特的“绝对自我”概念[J]. 学术月刊, 2025, 57(2): 27-34. shu
Citation:  ZHOU Chibo. Subjectivism,Or a New Paradigm of Reality—On Fichte’s Concept of the “Absolute I”[J]. Academic Monthly, 2025, 57(2): 27-34. shu

主体主义,还是新的实在性范式——论费希特的“绝对自我”概念

    作者简介: 周驰博,德国伍珀塔尔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候选人。
  •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德国唯心论在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不同终结方案研究”(20BZX088)的阶段性成果

  • 中图分类号: B5

Subjectivism,Or a New Paradigm of Reality—On Fichte’s Concept of the “Absolute I”

  • CLC number: B5

  • 摘要: 如何定位费希特的“绝对自我”概念,是学界争议已久的一个问题。业已存在的两种解释范式分别以“自我意识”与实体形而上学的“神”的概念为基础,这两种范式都未能完全切中费希特理论的核心问题,此即,在继承发展康德先验哲学洞见的基础上重思真理与实在性的最高本原。绝对自我理论不是一门自我意识理论,而是一门关于意识的终极实在性本原的理论,并且,这一本原无法以实体形而上学的静态实体模型得到理解,而必须以一种表达主义的动态一元论模型得到界定。这一得到动态化理解的本原,是费希特通过对传统本原理论的先验哲学批判,重新赢获的终极本原概念。澄清这一点,将有效破除对于费希特哲学长期以来的成见:绝对自我理论不仅不是自我封闭的主观主义与虚无主义,更提供了后康德哲学语境中理解真理与实在的新范式,此即动力学模型。
    1. [1]

      倪逸偲 . 自我意识的结构困难. 学术月刊, 2022, 54(7): 27-34.

    2. [2]

      徐竹 . 论自我知识的构成主义观点. 学术月刊, 2021, 53(11): 30-38.

    3. [3]

      高新民卢锐 . “同一性危机”与叙事自我论. 学术月刊, 2019, 51(4): 31-42.

    4. [4]

      皇甫鑫,陈国权 . 自我革命政治与功能性分权理论. 学术月刊, 2023, 55(9): 68-76.

    5. [5]

      黄勇 . 道德表达主义的两种辩护——从布莱克本的准实在论到王阳明以行为者为中心的道德实在论. 学术月刊, 2024, 56(6): 5-20.

    6. [6]

      贾文娟 . 劳动的身体,资本的心智——自我资本化与新自由主义晚期劳动者意识形态的形成. 学术月刊, 2023, 55(12): 112-121.

    7. [7]

      王世鹏 . 自我研究的“现象学转向”与自我悖论新解. 学术月刊, 2020, 52(2): 20-29, 19.

    8. [8]

      马华灵 . 普遍主义与绝对主义:伯林与施特劳斯的思想纷争. 学术月刊, 2017, 49(08): 111-123.

    9. [9]

      周维东 . 边缘处的表达. 学术月刊, 2018, 50(11): 129-140.

    10. [10]

      高新民郭佳佳 . 自我意识的心理地理学探原. 学术月刊, 2021, 53(3): 17-26.

    11. [11]

      宋道雷 黄昊峰 熊易寒 . 工作丰富化与基层人大的自我赋权——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组织行为学考察. 学术月刊, 2024, 56(11): 90-102.

    12. [12]

      钟晨宁 . 必然王国中的社会自由与个性——对“劳动”与“自我实现”关系当代争论的回应. 学术月刊, 2024, 56(10): 28-36.

    13. [13]

      于树军 . 浩然的文学史焦虑与自我反省及重塑 ——以《金光大道》再版本的修改为例. 学术月刊, 2016, 48(04): 125-133.

    14. [14]

      代迅 . 走向荒野:风景的历史及其美学表达. 学术月刊, 2022, 54(6): 156-166.

    15. [15]

      于树军 . 论《走出盆地》与历史的互文性及其现实主义品格. 学术月刊, 2024, 56(4): 159-167.

    16. [16]

      马胜强吴群芳 . 当代中国利益表达机制的结构转型—— 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视域. 学术月刊, 2016, 48(08): 71-80.

    17. [17]

      张会永 . 康德的两种道德目的概念 ——兼论一种康德式后果主义的可能性. 学术月刊, 2018, 50(6): 22-31.

    18. [18]

      王欢 . 道德向后,科学往前——19世纪经济学功利主义转向的二重性. 学术月刊, 2024, 56(8): 56-66.

    19. [19]

      张敏 . 制度功利主义对结果不确定性问题的结构性反思——基于罗素·哈丁在道德策略研究中的范式革新. 学术月刊, 2025, 57(1): 90-98.

    20. [20]

      高新民胡水周 . 佛教心灵哲学重构之我见. 学术月刊, 2018, 50(5): 25-35.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
  • 文章访问数:  206
  • HTML全文浏览量:  51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主体主义,还是新的实在性范式——论费希特的“绝对自我”概念

    作者简介:周驰博,德国伍珀塔尔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候选人。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德国唯心论在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不同终结方案研究”(20BZX088)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如何定位费希特的“绝对自我”概念,是学界争议已久的一个问题。业已存在的两种解释范式分别以“自我意识”与实体形而上学的“神”的概念为基础,这两种范式都未能完全切中费希特理论的核心问题,此即,在继承发展康德先验哲学洞见的基础上重思真理与实在性的最高本原。绝对自我理论不是一门自我意识理论,而是一门关于意识的终极实在性本原的理论,并且,这一本原无法以实体形而上学的静态实体模型得到理解,而必须以一种表达主义的动态一元论模型得到界定。这一得到动态化理解的本原,是费希特通过对传统本原理论的先验哲学批判,重新赢获的终极本原概念。澄清这一点,将有效破除对于费希特哲学长期以来的成见:绝对自我理论不仅不是自我封闭的主观主义与虚无主义,更提供了后康德哲学语境中理解真理与实在的新范式,此即动力学模型。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