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诠释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

洪汉鼎

引用本文: 洪汉鼎. 诠释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J]. 学术月刊, 2018, 50(10): 5-16. shu
Citation:  Handing HONG. Hermeneutics and the Eternity of Human Mind[J]. Academic Monthly, 2018, 50(10): 5-16. shu

诠释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

    作者简介: 洪汉鼎,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北京 100101) ;
  • 中图分类号: B5

Hermeneutics and the Eternity of Human Mind

  • Available Online: 2018-10-01

    CLC number: B5

  • 摘要: 精神的永恒或不朽是人类自古以来一直探讨的问题。古希腊阿尔克迈把人类的毁灭归之于人不能把终点与起点联结起来,对于解决此问题的途径,柏拉图求之于灵魂不灭,为宗教信仰打下基础,之后由于历史观念的出现,人们又以种族延续来继承个体灵魂不灭思想。在近代西方哲学中,斯宾诺莎、黑格尔、狄尔泰等都对精神的永恒性作出过自己的阐发。但真正解决此问题的应是人类精神或观念的不断传承和提升。伽达默尔以效果历史概念代替海德格尔的天命或命运概念,以有限的历史性存在去应对无限的天命存在,认为人能从历史中汲取认识并为其自我理解指定方向,“处于传统之中”表现了真理的源泉。春秋时鲁国大夫孙叔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而德、功和言真正能达到永恒和不朽,唯在于后人对它们的不断传承和诠释。诠释学正是在这里强调传统的继承就在于不断诠释和创新,古代与现代、陌生性与熟悉性不断中介和综合,乃是人类精神永恒的唯一途径。
    1. [1]

      甘绍平 . 自然性与自主性:伦理规范生成的路径分野. 学术月刊, 2025, 57(7): 19-30.

    2. [2]

      周东平刘安迪 . 论中华条标传统的话语构建与创造性转化. 学术月刊, 2025, 57(7): 12-18.

    3. [3]

      姚大力 . 多元文化主义与中华文明多样性. 学术月刊, 2025, 57(7): 5-11.

    4. [4]

      张琦 . 从《济贫法》之争看古典经济学的公平观. 学术月刊, 2025, 57(7): 67-78.

    5. [5]

      罗必良 . 利维坦:从农业到人工智能——技术政治经济学及其对人类文明存续的思考. 学术月刊, 2025, 57(7): 52-66.

    6. [6]

      胡洁 . 社会心态:一种群体精神史的书写与阐释路径. 学术月刊, 2025, 57(7): 144-154.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4
  • 文章访问数:  4331
  • HTML全文浏览量:  745
文章相关
  • 网络出版日期:  2018-09-25
  • 刊出日期:  2018-10-01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诠释学与人类精神的永恒

    作者简介:洪汉鼎,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北京 100101)

摘要: 精神的永恒或不朽是人类自古以来一直探讨的问题。古希腊阿尔克迈把人类的毁灭归之于人不能把终点与起点联结起来,对于解决此问题的途径,柏拉图求之于灵魂不灭,为宗教信仰打下基础,之后由于历史观念的出现,人们又以种族延续来继承个体灵魂不灭思想。在近代西方哲学中,斯宾诺莎、黑格尔、狄尔泰等都对精神的永恒性作出过自己的阐发。但真正解决此问题的应是人类精神或观念的不断传承和提升。伽达默尔以效果历史概念代替海德格尔的天命或命运概念,以有限的历史性存在去应对无限的天命存在,认为人能从历史中汲取认识并为其自我理解指定方向,“处于传统之中”表现了真理的源泉。春秋时鲁国大夫孙叔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而德、功和言真正能达到永恒和不朽,唯在于后人对它们的不断传承和诠释。诠释学正是在这里强调传统的继承就在于不断诠释和创新,古代与现代、陌生性与熟悉性不断中介和综合,乃是人类精神永恒的唯一途径。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6)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