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国际关系学中的中国学派构建 (笔谈)

任 晓,季玲,彭成义,鲁鹏

引用本文: 任 晓,季玲,彭成义,鲁鹏. 国际关系学中的中国学派构建 (笔谈)[J]. 学术月刊, 2024, 56(5): 70-97. shu
Citation:  REN Xiao,JI Ling,PENG Chengyi,LU Pe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nversation by writing)[J]. Academic Monthly, 2024, 56(5): 70-97. shu

国际关系学中的中国学派构建 (笔谈)

    作者简介: 任晓,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北京100089),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 (上海200433)。季玲,外交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办公室副研究员(北京100037)。彭成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副研究员(北京100732)。鲁鹏,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上海201620)。
  •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理论创新与国际传播”(23ZDA126)的阶段性成果;本文为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研究”(FJ2020MJDZ021)的阶段性成果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nversation by writing)

  • 摘要: 任晓梳理了共生理论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和论争过程,认为其具有共同的核心概念、学术旨趣,显示出学术流派的成长。同时,共生理论也引起国际学界的注意。季玲认为,关系主义研究转向实体主义思维方式,以关系主义思维开展全球国际关系知识生产的新形态已经出现。实体主义认识论是以实体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并从二元对立的范畴中寻找线性的因果关系。关系主义认识论则通过发展各种概念和方法超越二元对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辩证”等内容为全球关系研究提供重要资源,全球关系主义研究在不同关系主义传统的影响下更加多元。彭成义基于库恩范式革命的视角,认为当前中国国际关系理论进入常规研究和范式转换齐头并进的阶段,不仅有西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范式研究的成果,也有对中国学派的探索。鲁鹏以ISA2023年年会为例,从整体和具体分支两方面介绍西方学者中国对学派的反馈:前者包括从中国学派分支来理解其整体,缺乏对中国学派的目标、可行性等内容的整体把握;后者在肯定关系理论的学术贡献基础上,也对其两种自我定位的不一致性和对关系网描述与对国际秩序构想之间不匹配进行批评。中国学派也对此进行了回应,使得此次年会成为双方平等与建设性的对话。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4
  • 文章访问数:  842
  • HTML全文浏览量:  157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国际关系学中的中国学派构建 (笔谈)

    作者简介:任晓,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北京100089),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 (上海200433)。季玲,外交学院一流学科建设办公室副研究员(北京100037)。彭成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副研究员(北京100732)。鲁鹏,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上海201620)。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理论创新与国际传播”(23ZDA126)的阶段性成果;本文为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研究”(FJ2020MJDZ021)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任晓梳理了共生理论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和论争过程,认为其具有共同的核心概念、学术旨趣,显示出学术流派的成长。同时,共生理论也引起国际学界的注意。季玲认为,关系主义研究转向实体主义思维方式,以关系主义思维开展全球国际关系知识生产的新形态已经出现。实体主义认识论是以实体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并从二元对立的范畴中寻找线性的因果关系。关系主义认识论则通过发展各种概念和方法超越二元对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辩证”等内容为全球关系研究提供重要资源,全球关系主义研究在不同关系主义传统的影响下更加多元。彭成义基于库恩范式革命的视角,认为当前中国国际关系理论进入常规研究和范式转换齐头并进的阶段,不仅有西方国际关系主流理论范式研究的成果,也有对中国学派的探索。鲁鹏以ISA2023年年会为例,从整体和具体分支两方面介绍西方学者中国对学派的反馈:前者包括从中国学派分支来理解其整体,缺乏对中国学派的目标、可行性等内容的整体把握;后者在肯定关系理论的学术贡献基础上,也对其两种自我定位的不一致性和对关系网描述与对国际秩序构想之间不匹配进行批评。中国学派也对此进行了回应,使得此次年会成为双方平等与建设性的对话。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