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罗伯特·白英跨文化叙事中的重庆风景

汪云霞

引用本文: 汪云霞. 罗伯特·白英跨文化叙事中的重庆风景[J]. 学术月刊, 2024, 56(12): 147-158. shu
Citation:  WANG Yunxia. The Landscape of Chongqing in Robert Payne’s Crosscultural Narratives[J]. Academic Monthly, 2024, 56(12): 147-158. shu

罗伯特·白英跨文化叙事中的重庆风景

    作者简介: 汪云霞,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上海200240)。;
  •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罗伯特·白英跨文化叙事中的中国形象研究”(18BZW152)的阶段性成果

  • 中图分类号: I206

The Landscape of Chongqing in Robert Payne’s Crosscultural Narratives

  • CLC number: I206

  •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作家罗伯特·白英以亲历者和见证者身份,通过日记、游记、回忆录和小说等多种文体形式向西方世界展现战时重庆风景、建构中国形象。白英笔下的风景由一系列浸润着情感和经验、承载着理性和反思、暗示着秩序和方向的文化符号所构成。作为战争观察者,白英将“大轰炸”“澡堂”和“鸦片”这三种意象符号糅合在一起,不仅描绘了令人震撼的战时黑暗风景,还构建了有别于其他西方来华作家的风景边框。作为都市漫游者,从城市边缘到中心,从个体到人群,白英通过“印象式细节”和“描述性细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聚焦于“江河”和“坍塌的城楼”两种意象,以及银行、俱乐部、茶馆、公交车等城市特定空间中的“人群”和“人群中的人”,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相互激荡的现代都市风景。白英擅长从重庆的山水自然中发现恒常性的地方风景,并将山水自然与宗教文化、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创造出“神圣风景”,还通过“感官的综合”发掘日常生活的诗性风景。“岩石”既是白英创造的重庆象征物,又是其城市书写的隐喻。他所构建的多维度立体化的重庆风景超越了时间性和地方性,而成为永恒的中国风景乃至人类风景的象征。
    1. [1]

      陶赋雯 . 历史罪证的“记忆场”:军歌与日本的战争记忆. 学术月刊, 2024, 56(2): 175-186.

    2. [2]

      于树军 . “边缘”境地的别样风景. 学术月刊, 2021, 53(11): 157-167.

    3. [3]

      代迅 . 走向荒野:风景的历史及其美学表达. 学术月刊, 2022, 54(6): 156-166.

    4. [4]

      王博 . 欧洲近代早期战争权学说中的商业理由. 学术月刊, 2020, 52(12): 97-111.

    5. [5]

      张剑波桑玉成 . 战争与国家形成的学术史探析. 学术月刊, 2022, 54(7): 93-106.

    6. [6]

      桑兵 . 抗日战争的持久战要多久. 学术月刊, 2021, 53(1): 197-216.

    7. [7]

      夏晓虹陆胤 . 打开多扇窗口,眺望晚清风景——夏晓虹教授访谈. 学术月刊, 2016, 48(02): 179-184.

    8. [8]

      刘碧波李一达 . 从教派之争到文化战争—— 美国政教分离的宪法实践. 学术月刊, 2017, 49(01): 92-103.

    9. [9]

      胡洁 . 个人叙事与集体记忆:口述史的多维建构. 学术月刊, 2021, 53(11): 140-146.

    10. [10]

      陶赋雯 . “军舰岛”的国家记忆生产与政治. 学术月刊, 2021, 53(3): 170-180.

    11. [11]

      刘亚秋 . 从口述到文字:文化记忆研究的视角转换. 学术月刊, 2023, 55(6): 125-139.

    12. [12]

      陶小军王菡薇 . 六朝画家与群体社会记忆的嬗变. 学术月刊, 2023, 55(4): 159-169.

    13. [13]

      陈灵海 . 记忆与遗忘的竞赛:清代律学史中的“箭垛”和“失踪者”. 学术月刊, 2016, 48(11): 150-163.

    14. [14]

      游欢孙 . 明清至民国宿松地方家族的始迁祖记忆. 学术月刊, 2017, 49(11): 129-134.

    15. [15]

      周武 . 张元济赴日访书与民族记忆的修复. 学术月刊, 2018, 50(6): 146-165.

    16. [16]

      钱力成 . 记忆研究:超越民族国家和世界主义框架. 学术月刊, 2021, 53(11): 132-139.

    17. [17]

      周晓虹 . 集体记忆:命运共同体与个人叙事的社会建构. 学术月刊, 2022, 54(3): 151-161.

    18. [18]

      夏中义 . 论知青叙事的两种文学记忆—— 兼及陶东风的文化批评伦理. 学术月刊, 2018, 50(9): 121-130.

    19. [19]

      金进 . 海外华人社群的分化与维新文人的文学记忆. 学术月刊, 2019, 51(12): 133-141.

    20. [20]

      张蕴艳 . 《故事新编》手稿的时间意识及对记忆研究的启示. 学术月刊, 2019, 51(12): 142-150.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95
  • HTML全文浏览量:  17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罗伯特·白英跨文化叙事中的重庆风景

    作者简介:汪云霞,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上海200240)。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罗伯特·白英跨文化叙事中的中国形象研究”(18BZW152)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作家罗伯特·白英以亲历者和见证者身份,通过日记、游记、回忆录和小说等多种文体形式向西方世界展现战时重庆风景、建构中国形象。白英笔下的风景由一系列浸润着情感和经验、承载着理性和反思、暗示着秩序和方向的文化符号所构成。作为战争观察者,白英将“大轰炸”“澡堂”和“鸦片”这三种意象符号糅合在一起,不仅描绘了令人震撼的战时黑暗风景,还构建了有别于其他西方来华作家的风景边框。作为都市漫游者,从城市边缘到中心,从个体到人群,白英通过“印象式细节”和“描述性细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聚焦于“江河”和“坍塌的城楼”两种意象,以及银行、俱乐部、茶馆、公交车等城市特定空间中的“人群”和“人群中的人”,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相互激荡的现代都市风景。白英擅长从重庆的山水自然中发现恒常性的地方风景,并将山水自然与宗教文化、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创造出“神圣风景”,还通过“感官的综合”发掘日常生活的诗性风景。“岩石”既是白英创造的重庆象征物,又是其城市书写的隐喻。他所构建的多维度立体化的重庆风景超越了时间性和地方性,而成为永恒的中国风景乃至人类风景的象征。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