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说者如何切入当代西方知识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与儒家“正名论”的混合视角
How Could Contemporary Western Epistemology be Integrated into a Chinese-based Framework
-
摘要: 肇始于“盖蒂尔问题”的当代西方的知识论研究与近代西方的认识论研究不同:前者更聚焦于知识证成之规范性维度,后者更聚焦于知识构成的事实性维度。除了专业的分析哲学专家之外,汉语哲学界对于现代西方知识论(而不是近代西方认识论)的接受度并不高。这在相当程度上可能是因为,基于英语思维的西方研究者对于“知识”“信念”“证成”等核心概念的理解方式与基于汉语思维的中国读者的理解方式有所不同。不过,我们也不能由此忽略现代西方知识论研究的两面性:一方面,现代西方知识论的很多典型话题的设置与展开方式的确是受到了“二战”后英语文化的特殊性的影响;另一方面,西方知识论学者对于信念证成的规范性状态的探究,对于各种非西方文明的合理性对话框架的构建依然具有一定的辐射意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中国的知识论研究者就需要两个中介性步骤,以便将西方知识论的话题设置方式与研究方式中过分偏向于西方文化的特点予以过滤:第一,通过人工智能对于信念证成过程的机器复验,来反过来检测西方知识论理论的某些“伪普遍性”(特别是通过对于“框架问题”的揭露来体现西方命题逻辑在处理语义相关性方面所暴露出来的无能);第二,通过对于以“正名论”为代表的汉语证成方式(以及在其背后起作用的基于词项之基本性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现代化重构,为一种能够兼容中西思维并能够为机器复演的可能性敞开自身的新知识论打下基础。这样,我们才能有希望将目前英语世界中流行的知识论研究,真正改造为具有“世界哲学”气息的知识论研究。Abstract: Post-Gettier contemporary epistemology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epistemology in the sense that the former is concerned more with the normative dimension of knowledge, while the latter is concerned more with how knowledge is actually formed. Due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concerning how to understand key epistemological terms like “knowledge”, “belief ”, “justification” etc., the Chinese-speaking philosophical world, analytic thinkers precluded, has long been unable to appreciate the fruits of the post-Gettier epistemology. Two intermediate moves are proposed to take for filling the gap between post-Gettier epistemology and the Chinese-speaking intellectual community: Firstly, the fusion of AI and epistemology is encouraged, hence, such a move would provide a chance to double-check the putative universal applicability of specific conclusions of the post-Gettier epistemology from an engineering perspective; Secondly, an algorithm-orient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nfucian theory of the rectification of names is also encouraged to bring new life to some traditional Chinese-based thoughts on the process of epistemic justification.
-
Key words:
- epistemology /
- knowledge /
- AI /
- the rectification of names /
- justification
-
表 1 重要心理学理论与词项逻辑之间关联简表
编号 心理学理论名称 代表学者 思想要点 与词项表征之间的关系 1 语义网理论 奎琏
(M. Ross Quillian)①人类的知识的基本存储形式,乃是以各个概念为网络节点的网状结构。 网络结构中的概念与词项直接对接。 2 概念原型理论 罗什
(Eleanor Rosch)②一个概念自身的结构是有层级的,一些概念的下属单位比别的单位更具对于概念而言的“代表性” 。 概念内部的层级关系,可以被顺畅地转换为词项与其下属词项之间的层次关系。 3 短时记忆容量理论 米勒
(Gorge Miller)③④一般人的短时记忆所能够记得的事项一般是在7项左右,甚至更少。 被记忆的事项的表征往往是词项,不是命题。 4 酶性计算模型 巴瑞特
(H. Clark Barrett)⑤一个认知模块,可以与一个酶催化机制构成类比。譬如,关于狮子的知觉形象会成为“狮子识别机制”的一个“底物”,而一个叫“狮子”的标签(tag)则
成了该机制的另外一个“底物”。在该机制的“催化作用下”,标签和知觉表征被处理为某种“化合物”,以供后续心智运作之用。在该模型运作过程中,标签本身是以词项形式出现的。 表 2 人类处理语言信息的七个层面
层次编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基本描述 神经活动 近于神经的
心理活动近于语言的
心理活动信念证成与知识指派 词汇与语法的反思性整理 对于信念证成与知识指派的哲学反思 对于信念证成与知识指派的机器编程 展现普遍性/展现
文化差异普遍性
(面向词项的神经编码)普遍性
(基于词项的心理活动)文化差异(中:基于词项;西:基于陈述) 文化差异
(中:基于“正名”;西:基于陈述)文化差异
(中:基于字义归类;西:基于语法归纳)文化差异
(中:基于“正名论”;西:基于演绎与归纳推理)文化差异
(中:基于词项的机器编码;西:基于陈述的机器编码)在西语背景下相关层次的特征与基于词项的编程方式的兼容关系 是 是 否 否 否 否 否 在西语背景下相关层次的特征与基于陈述的编程方式的兼容关系 否 否 是 是 是 是 是 在汉语背景下相关层次的特征与基于词项的编程方式的兼容关系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在汉语背景下相关层次的特征与基于陈述的编程方式的兼容关系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101
- HTML全文浏览量: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