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汉语言说者如何切入当代西方知识论

徐英瑾

引用本文: 徐英瑾. 汉语言说者如何切入当代西方知识论[J]. 学术月刊, 2021, 53(11): 16-29. shu
Citation:  Yingjin XU. How Could Contemporary Western Epistemology be Integrated into a Chinese-based Framework[J]. Academic Monthly, 2021, 53(11): 16-29. shu

汉语言说者如何切入当代西方知识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与儒家“正名论”的混合视角

    作者简介: 徐英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 200433 );
  • 中图分类号: B0

How Could Contemporary Western Epistemology be Integrated into a Chinese-based Framework

  • Available Online: 2021-11-20

    CLC number: B0

  • 摘要: 肇始于“盖蒂尔问题”的当代西方的知识论研究与近代西方的认识论研究不同:前者更聚焦于知识证成之规范性维度,后者更聚焦于知识构成的事实性维度。除了专业的分析哲学专家之外,汉语哲学界对于现代西方知识论(而不是近代西方认识论)的接受度并不高。这在相当程度上可能是因为,基于英语思维的西方研究者对于“知识”“信念”“证成”等核心概念的理解方式与基于汉语思维的中国读者的理解方式有所不同。不过,我们也不能由此忽略现代西方知识论研究的两面性:一方面,现代西方知识论的很多典型话题的设置与展开方式的确是受到了“二战”后英语文化的特殊性的影响;另一方面,西方知识论学者对于信念证成的规范性状态的探究,对于各种非西方文明的合理性对话框架的构建依然具有一定的辐射意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中国的知识论研究者就需要两个中介性步骤,以便将西方知识论的话题设置方式与研究方式中过分偏向于西方文化的特点予以过滤:第一,通过人工智能对于信念证成过程的机器复验,来反过来检测西方知识论理论的某些“伪普遍性”(特别是通过对于“框架问题”的揭露来体现西方命题逻辑在处理语义相关性方面所暴露出来的无能);第二,通过对于以“正名论”为代表的汉语证成方式(以及在其背后起作用的基于词项之基本性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现代化重构,为一种能够兼容中西思维并能够为机器复演的可能性敞开自身的新知识论打下基础。这样,我们才能有希望将目前英语世界中流行的知识论研究,真正改造为具有“世界哲学”气息的知识论研究。
  • 表 1  重要心理学理论与词项逻辑之间关联简表

    编号心理学理论名称代表学者思想要点与词项表征之间的关系
    1 语义网理论 奎琏
    (M. Ross Quillian)
    人类的知识的基本存储形式,乃是以各个概念为网络节点的网状结构。 网络结构中的概念与词项直接对接。
    2 概念原型理论 罗什
    (Eleanor Rosch)
    一个概念自身的结构是有层级的,一些概念的下属单位比别的单位更具对于概念而言的“代表性” 。 概念内部的层级关系,可以被顺畅地转换为词项与其下属词项之间的层次关系。
    3 短时记忆容量理论 米勒
    (Gorge Miller)③④
    一般人的短时记忆所能够记得的事项一般是在7项左右,甚至更少。 被记忆的事项的表征往往是词项,不是命题。
    4 酶性计算模型 巴瑞特
    (H. Clark Barrett)
    一个认知模块,可以与一个酶催化机制构成类比。譬如,关于狮子的知觉形象会成为“狮子识别机制”的一个“底物”,而一个叫“狮子”的标签(tag)则
    成了该机制的另外一个“底物”。在该机制的“催化作用下”,标签和知觉表征被处理为某种“化合物”,以供后续心智运作之用。
    在该模型运作过程中,标签本身是以词项形式出现的。
    下载: 导出CSV

    表 2  人类处理语言信息的七个层面

    层次编号
    基本描述 神经活动 近于神经的
    心理活动
    近于语言的
    心理活动
    信念证成与知识指派 词汇与语法的反思性整理 对于信念证成与知识指派的哲学反思 对于信念证成与知识指派的机器编程
    展现普遍性/展现
    文化差异
    普遍性
    (面向词项的神经编码)
    普遍性
    (基于词项的心理活动)
    文化差异(中:基于词项;西:基于陈述) 文化差异
    (中:基于“正名”;西:基于陈述)
    文化差异
    (中:基于字义归类;西:基于语法归纳)
    文化差异
    (中:基于“正名论”;西:基于演绎与归纳推理)
    文化差异
    (中:基于词项的机器编码;西:基于陈述的机器编码)
    在西语背景下相关层次的特征与基于词项的编程方式的兼容关系
    在西语背景下相关层次的特征与基于陈述的编程方式的兼容关系
    在汉语背景下相关层次的特征与基于词项的编程方式的兼容关系
    在汉语背景下相关层次的特征与基于陈述的编程方式的兼容关系
    下载: 导出CSV
    1. [1]

      徐英瑾 . 索萨的德性知识论与儒家“正名”论的对话. 学术月刊, 2019, 51(12): 13-23.

    2. [2]

      南星 . 人工智能体有自由意志吗. 学术月刊, 2021, 53(1): 35-47.

    3. [3]

      何玉长方坤 .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理论阐释. 学术月刊, 2018, 50(5): 56-67.

    4. [4]

      王玮陈亚军 . 评麦克道威尔与布兰顿的“经验”之争. 学术月刊, 2018, 50(11): 28-37.

    5. [5]

      何大安 . 互联网时代厂商投资经营的网络协同化. 学术月刊, 2020, 52(11): 32-40.

    6. [6]

      何大安 .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阶段性及条件配置. 学术月刊, 2022, 54(4): 38-49.

    7. [7]

      何大安 . 金融大数据与大数据金融. 学术月刊, 2019, 51(12): 33-41.

    8. [8]

      何大安杨益均 . 大数据时代政府宏观调控的思维模式. 学术月刊, 2018, 50(5): 68-77.

    9. [9]

      . 人工智能与文艺观念变革(专题讨论). 学术月刊, 2020, 52(8): 5-5.

    10. [10]

      谷鹏飞 . 人工智能艺术的阐释学问题. 学术月刊, 2023, 55(6): 150-159.

    11. [11]

      张涛甫 . 人工智能推动舆论生态转型及其治理进路. 学术月刊, 2024, 56(2): 149-157.

    12. [12]

      何大安 . 通用人工智能的技术、经济与文化. 学术月刊, 2024, 56(11): 53-65.

    13. [13]

      李瑞昌 . 基于“政策关系”的政策知识体系论纲. 学术月刊, 2021, 53(3): 73-84.

    14. [14]

      徐竹 . 论自我知识的构成主义观点. 学术月刊, 2021, 53(11): 30-38.

    15. [15]

      梁涛 . 荀子人性论的中期发展—— 论《礼论》《正名》《性恶》的性-伪说. 学术月刊, 2017, 49(04): 28-41.

    16. [16]

      秦蓁 . 相知与定名:人工智能(AI)时代的图像、文献与历史. 学术月刊, 2017, 49(12): 48-51.

    17. [17]

      董直庆谭玉松赵贺 . 人工智能技术会诱致产业逆向梯度转移吗. 学术月刊, 2022, 54(8): 55-66.

    18. [18]

      洪永淼,史九领 . 人工智能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学术月刊, 2024, 56(1): 43-59.

    19. [19]

      田国强 潘娜 . 人工智能大潮下财经学科改革与转型应对. 学术月刊, 2024, 56(7): 58-70.

    20. [20]

      刘方喜 . 生产工艺学批判:人工智能引发文化哲学范式终极转型. 学术月刊, 2020, 52(8): 5-15.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0
  • 文章访问数:  1101
  • HTML全文浏览量:  86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1-11-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汉语言说者如何切入当代西方知识论

    作者简介:徐英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 200433 )

摘要: 肇始于“盖蒂尔问题”的当代西方的知识论研究与近代西方的认识论研究不同:前者更聚焦于知识证成之规范性维度,后者更聚焦于知识构成的事实性维度。除了专业的分析哲学专家之外,汉语哲学界对于现代西方知识论(而不是近代西方认识论)的接受度并不高。这在相当程度上可能是因为,基于英语思维的西方研究者对于“知识”“信念”“证成”等核心概念的理解方式与基于汉语思维的中国读者的理解方式有所不同。不过,我们也不能由此忽略现代西方知识论研究的两面性:一方面,现代西方知识论的很多典型话题的设置与展开方式的确是受到了“二战”后英语文化的特殊性的影响;另一方面,西方知识论学者对于信念证成的规范性状态的探究,对于各种非西方文明的合理性对话框架的构建依然具有一定的辐射意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中国的知识论研究者就需要两个中介性步骤,以便将西方知识论的话题设置方式与研究方式中过分偏向于西方文化的特点予以过滤:第一,通过人工智能对于信念证成过程的机器复验,来反过来检测西方知识论理论的某些“伪普遍性”(特别是通过对于“框架问题”的揭露来体现西方命题逻辑在处理语义相关性方面所暴露出来的无能);第二,通过对于以“正名论”为代表的汉语证成方式(以及在其背后起作用的基于词项之基本性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现代化重构,为一种能够兼容中西思维并能够为机器复演的可能性敞开自身的新知识论打下基础。这样,我们才能有希望将目前英语世界中流行的知识论研究,真正改造为具有“世界哲学”气息的知识论研究。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2)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