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贺欣
. 经验地研究法律:基于社会科学的外部视角. 学术月刊,
2021, 53(3): 106-113.
-
[2]
汪丁丁
. 行为社会科学的三组特征事实. 学术月刊,
2017, 49(08): 5-17.
-
[3]
臧雷振
, 朱逸飞
. 过程和情境:求真的社会科学因果方法. 学术月刊,
2023, 55(4): 33-44.
-
[4]
翟学伟
. 跨文化、翻译与社会科学本土化. 学术月刊,
2022, 54(5): 128-140.
-
[5]
方钦
. 制度:一种基于社会科学分析框架的表诠. 学术月刊,
2016, 48(02): 66-75.
-
[6]
陈金钊
. 法理学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学术月刊,
2019, 51(4): 106-120.
-
[7]
郑戈
. 学术主体意识与国际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规则往何处去?. 学术月刊,
2016, 48(09): 13-14.
-
[8]
董云虎
.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学术月刊,
2016, 48(04): 5-10.
-
[9]
陈国政
, 朱秋
. 现代城市治理动态机制研究. 学术月刊,
2022, 54(9): 86-95, 122.
-
[10]
张凤阳
. 现代性研究的“语言方案”. 学术月刊,
2018, 50(12): 52-63.
-
[11]
张立文
. 李退溪人文精神的现代价值. 学术月刊,
2022, 54(2): 5-14.
-
[12]
包刚升
. 范式的转型:政治科学研究与学术期刊的使命. 学术月刊,
2016, 48(09): 17-19.
-
[13]
张康之
. 全球化、后工业化时代中的科学研究. 学术月刊,
2018, 50(5): 78-87.
-
[14]
● 陈钊
, ○ 张卓韧
. 经济学研究:问题导向、创新意识和科学方法. 学术月刊,
2022, 54(1): 211-216.
-
[15]
高亚滨
. 绿洲社会的知识话语变迁与“现代化”. 学术月刊,
2017, 49(02): 25-33.
-
[16]
蔡继明
, 郑敏思
, 刘梦醒
. 判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的标准. 学术月刊,
2019, 51(9): 46-56.
-
[17]
● 文贵良
, ○ 凤媛
. 从话语生存论到现代汉语诗学:回归新文学本位研究. 学术月刊,
2021, 53(12): 206-211.
-
[18]
陈旭东
, 程霖
. 中国现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与新时代学术话语体系构建. 学术月刊,
2019, 51(6): 45-52.
-
[19]
王子夔
. 现代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从“类型”到“分波次”. 学术月刊,
2018, 50(03): 177-184.
-
[20]
吴国盛
. 博物学:传统中国的科学. 学术月刊,
2016, 48(04): 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