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语言与思想:胡适“白话文”主张的提出、受抑及转向

朱晓江

引用本文: 朱晓江. 语言与思想:胡适“白话文”主张的提出、受抑及转向[J]. 学术月刊, 2016, 48(12): 122-135. shu
Citation:  . [J]. Academic Monthly, 2016, 48(12): 122-135. shu

语言与思想:胡适“白话文”主张的提出、受抑及转向

  • 摘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白话文”并不是一个内涵单一、固定的概念。胡适的白话文主张内在地包含了调和精英与大众两种文化立场的思想努力。它既承续晚清启蒙思想家的精神流脉,同时又有意识地要打破知识分子和社会大众之间的文化区隔,因而十分强调文字上的死活、雅俗问题,并由此奠定中国俗文学在新文学建设中的典范意义。国内《新青年》阵营却重申了梁启超以来“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之间的关联,故他们对白话文的理解,从胡适关注语言层面的死活问题,重新回到了思想上的新旧之争。在这样的思想格局中,中国的旧文学非但不能作为新文学建设的典范,而且应该是全面清理的对象。这导致“白话文”概念内部的理论分裂,并引发傅斯年等更进一步的思考,最终提出“欧化白话文”的主张。欧化白话文虽然在新文化阵营内部解决了语言与思想的分裂问题,却再一次使书面语与大众的文化现状拉开距离,并使胡适的文化理想,湮没不明。白话文内部的这一理论分歧后来在1930年代的大众语讨论、1940年代解放区的文艺实践与理论建设中都有回响,呈示出其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4
  • 文章访问数:  3672
  • HTML全文浏览量:  430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语言与思想:胡适“白话文”主张的提出、受抑及转向

摘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白话文”并不是一个内涵单一、固定的概念。胡适的白话文主张内在地包含了调和精英与大众两种文化立场的思想努力。它既承续晚清启蒙思想家的精神流脉,同时又有意识地要打破知识分子和社会大众之间的文化区隔,因而十分强调文字上的死活、雅俗问题,并由此奠定中国俗文学在新文学建设中的典范意义。国内《新青年》阵营却重申了梁启超以来“文学革命”与“思想革命”之间的关联,故他们对白话文的理解,从胡适关注语言层面的死活问题,重新回到了思想上的新旧之争。在这样的思想格局中,中国的旧文学非但不能作为新文学建设的典范,而且应该是全面清理的对象。这导致“白话文”概念内部的理论分裂,并引发傅斯年等更进一步的思考,最终提出“欧化白话文”的主张。欧化白话文虽然在新文化阵营内部解决了语言与思想的分裂问题,却再一次使书面语与大众的文化现状拉开距离,并使胡适的文化理想,湮没不明。白话文内部的这一理论分歧后来在1930年代的大众语讨论、1940年代解放区的文艺实践与理论建设中都有回响,呈示出其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