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从书写理解差异

程乐松

引用本文: 程乐松. 从书写理解差异[J]. 学术月刊, 2019, 51(12): 24-32. shu
Citation:  Lesong CHENG. To Understand Difference from Writing Mode[J]. Academic Monthly, 2019, 51(12): 24-32. shu

从书写理解差异—跨语际哲学思想对比中的汉语特质

    作者简介: 程乐松,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 100871) ;
  • 中图分类号: B0

To Understand Difference from Writing Mode

  • Available Online: 2019-12-01

    CLC number: B0

  • 摘要: 中国哲学的特性在多大程度上与汉语的特殊性有关?汉语的特殊性应该如何得到说明?我们尝试说明,我们一方面不认同跨语际的哲学反思中语言决定论式的归因,另一方面也不希望通过对汉语的片段式分析理解汉语哲学的特质。跨语际的哲学思想对比所采用的比较语言学分析框架并不完善,它带着西方语言的底色,对于其他语言的思想构建方式缺乏包容性。书写的特质一方面体现了汉字和汉语词汇的语义生成模式,另一方面形成了书写与阅读的过程性。哲学思考的汉语媒介的特质要从书写入手,书写显然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规则与语法规则,而是有主体参与的表达乃至交流过程。书写的形式作为一种持续的活动最可以体现汉语在哲学思考中的特质。从语言差异出发的跨语际哲学比较,就需要回到作为思想过程的语言活动之中。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5
  • 文章访问数:  1726
  • HTML全文浏览量:  342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19-12-01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从书写理解差异

    作者简介:程乐松,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 100871)

摘要: 中国哲学的特性在多大程度上与汉语的特殊性有关?汉语的特殊性应该如何得到说明?我们尝试说明,我们一方面不认同跨语际的哲学反思中语言决定论式的归因,另一方面也不希望通过对汉语的片段式分析理解汉语哲学的特质。跨语际的哲学思想对比所采用的比较语言学分析框架并不完善,它带着西方语言的底色,对于其他语言的思想构建方式缺乏包容性。书写的特质一方面体现了汉字和汉语词汇的语义生成模式,另一方面形成了书写与阅读的过程性。哲学思考的汉语媒介的特质要从书写入手,书写显然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规则与语法规则,而是有主体参与的表达乃至交流过程。书写的形式作为一种持续的活动最可以体现汉语在哲学思考中的特质。从语言差异出发的跨语际哲学比较,就需要回到作为思想过程的语言活动之中。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