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抗战歌词:文学与音乐共生的诗体特征

王泽龙 薛雅心

引用本文: 王泽龙, 薛雅心. 抗战歌词:文学与音乐共生的诗体特征[J]. 学术月刊, 2025, 57(2): 165-175. shu
Citation:  WANG Zelong,  XUE Yaxin. Anti-Japanese War Lyrics: The Poetic Style’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existence of Literature and Music[J]. Academic Monthly, 2025, 57(2): 165-175. shu

抗战歌词:文学与音乐共生的诗体特征

    作者简介: 王泽龙,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北武汉 430079);薛雅心,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 430079)。
  •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16ZDA240)的阶段性成果

  • 中图分类号: I206

Anti-Japanese War Lyrics: The Poetic Style’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existence of Literature and Music

  • CLC number: I206

  • 摘要: 抗战歌词是诗歌与音乐结合的一种朗吟的诗体,它采用适宜政治动员的呼告语体,通过呼语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常用祈使句唤起军民的行动力量,广泛使用凸显乐感的嗟叹词类,增强接受群体的感性体验。音乐家为自由体、歌谣体、新格律体配以适宜吟唱的声韵,使歌词兼具“说的声音”与“歌的声音”。抗战歌词突出音乐律动,强调韵脚和谐;采用实词与虚词搭配突出轻重音,使朗诵节奏与歌唱韵律相互契合。朗吟的抗战歌词是文学与音乐的共生,是战争时代诗人与音乐家共同探索的一份现代诗歌美学遗产,在现代诗歌史上具有特殊意义。
    1. [1]

      张飞岸 . 特朗普时代的镜像:亨廷顿与美国政治. 学术月刊, 2020, 52(5): 87-101, 112.

    2. [2]

      万广华朱美华 . “逆全球化”:特征、起因与前瞻. 学术月刊, 2020, 52(7): 33-47.

    3. [3]

      叶琼琼王泽龙 . 论虚词与穆旦诗歌形式的现代革新. 学术月刊, 2016, 48(03): 104-112.

    4. [4]

      张法 . 琴-性-禁:中国远古琴瑟在音乐与文化中交织演进. 学术月刊, 2016, 48(08): 100-112.

    5. [5]

      张中良,赵怡 . 中共抗战文艺政策的务实与前瞻. 学术月刊, 2024, 56(2): 158-165.

    6. [6]

      刘志彪 . 理解高质量发展:基本特征、支撑要素与当前重点问题. 学术月刊, 2018, 50(7): 39-45.

    7. [7]

      王姝沈丽佳 . 新世纪青年形象书写的代际特征与精神轨辙. 学术月刊, 2021, 53(11): 177-185.

    8. [8]

      钟宁桦陈婉怡解咪 . 中国企业债务的重要特征与近期演变. 学术月刊, 2021, 53(10): 77-87.

    9. [9]

      朱晓江 . 小说的文体特征、功能及其与五四文学变革之关联. 学术月刊, 2021, 53(3): 160-169.

    10. [10]

      刘安琪 . 治标与治本之争:重探抗战时期的保障作家运动. 学术月刊, 2022, 54(10): 156-163.

    11. [11]

      莫砺锋 . 张耒诗歌三问. 学术月刊, 2017, 49(03): 121-130.

    12. [12]

      范欣殷澄睿邱赛男 . 国有经济布局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逻辑、显著特征与发展方向. 学术月刊, 2025, 57(1): 60-72.

    13. [13]

      韩元 . 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红色经典抗战小说及改编影视剧中的妇女与民族国家. 学术月刊, 2019, 51(4): 139-148, 173.

    14. [14]

      汪丁丁 . 行为社会科学的三组特征事实. 学术月刊, 2017, 49(08): 5-17.

    15. [15]

      於嘉,何雨辰 . 国际比较视野下中国家庭特征的转变. 学术月刊, 2024, 56(3): 129-142.

    16. [16]

      苏永延 . 东南亚华文文学语言特征辨析. 学术月刊, 2024, 56(6): 157-166.

    17. [17]

      林忠军 . 东亚易学:源起、特征及发展趋向. 学术月刊, 2024, 56(6): 21-30.

    18. [18]

      陈尚君 . 李白诗歌文本多歧状态之分析. 学术月刊, 2016, 48(05): 110-120.

    19. [19]

      高帆,张天帷 .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国际比较、本土特征及路径选择. 学术月刊, 2024, 56(5): 44-57.

    20. [20]

      陈毅 . 中国新内生性现代化道路的内涵特征及困境突围. 学术月刊, 2022, 54(10): 79-91.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8
  • 文章访问数:  204
  • HTML全文浏览量:  62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抗战歌词:文学与音乐共生的诗体特征

    作者简介:王泽龙,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北武汉 430079);薛雅心,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 430079)。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16ZDA240)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抗战歌词是诗歌与音乐结合的一种朗吟的诗体,它采用适宜政治动员的呼告语体,通过呼语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常用祈使句唤起军民的行动力量,广泛使用凸显乐感的嗟叹词类,增强接受群体的感性体验。音乐家为自由体、歌谣体、新格律体配以适宜吟唱的声韵,使歌词兼具“说的声音”与“歌的声音”。抗战歌词突出音乐律动,强调韵脚和谐;采用实词与虚词搭配突出轻重音,使朗诵节奏与歌唱韵律相互契合。朗吟的抗战歌词是文学与音乐的共生,是战争时代诗人与音乐家共同探索的一份现代诗歌美学遗产,在现代诗歌史上具有特殊意义。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