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同案同判”的性质及其证立理据

杨知文

引用本文: 杨知文. “同案同判”的性质及其证立理据[J]. 学术月刊, 2021, 53(11): 111-122. shu
Citation:  Zhiwen YANG. The Nature of “Treating Like Cases Alike” and Its Justification[J]. Academic Monthly, 2021, 53(11): 111-122. shu

“同案同判”的性质及其证立理据

    作者简介: 杨知文 ,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副教授(上海 200042);
  • 中图分类号: D9

The Nature of “Treating Like Cases Alike” and Its Justification

  • Available Online: 2021-11-20

    CLC number: D9

  • 摘要: “同案同判”立足具体的个案审理与评价,致力于在复杂案件场合对司法裁量权予以限制和规范。就理由−规则的内容联系来看,从“同案”到“同判”的推论正当性必然立基于一个作为前提的一般规则。可普遍化规则为“同案同判”命题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其在普遍实践论辩中的固有地位使之成为支持“同案同判”的一般根据。司法的公共判断属性使法官应以“同案同判”为必不可少的裁判准则,由此保障司法结论的形成不能基于个人偏好,也不能是缺乏正当理由的任意决定。“同案同判”也是司法之所以为司法的组织要素或结构依据,已然规定在司法运行及其个案裁判推理的程序之中。无论是作为司法公共判断的约束性规则,还是作为司法活动自身的构成性规则,“同案同判”都成为法官应当履行的司法义务。“同案同判”成为司法义务并非法律义务,而是一种与司法职能特性和法官行动密切相关的特殊道德义务,是法官职业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

      陈杰吴义东 . 租购同权过程中住房权与公共服务获取权的可能冲突. 学术月刊, 2019, 51(2): 44-56.

    2. [2]

      姚泽麟 . 社会学视野下的职业伦理:概念源流与中国现实. 学术月刊, 2024, 56(1): 127-140.

    3. [3]

      李正图马立政 . 依法治国:基础、功能和途径. 学术月刊, 2016, 48(08): 81-91.

    4. [4]

      武飞 . 论经验法则在刑事司法裁判中的论证. 学术月刊, 2021, 53(11): 99-110.

    5. [5]

      刘旭光 . 审美中的“完美判断”及其终结. 学术月刊, 2019, 51(6): 129-142.

    6. [6]

      储翔 . 专利侵权警告行为的正当性判断标准. 学术月刊, 2017, 49(03): 102-111.

    7. [7]

      曹正汉钟珮聂晶 . 郡县制国家现代化:中央政府如何扩大公共事务治理职能. 学术月刊, 2021, 53(9): 95-112.

    8. [8]

      葛四友 . 公共辩护的摇摆性. 学术月刊, 2020, 52(7): 14-23.

    9. [9]

      张江哈贝马斯 . 关于公共阐释的对话. 学术月刊, 2018, 50(5): 5-13.

    10. [10]

      张小虎 . 论刑法上典型异样因果形态的因果关系特别判断. 学术月刊, 2017, 49(11): 79-115.

    11. [11]

      杜文俊陈超 . 引入与调适:自然惩罚免刑规则的本土化建构. 学术月刊, 2023, 55(1): 95-109.

    12. [12]

      姚裕瑞 . 早期中国“同异”学说. 学术月刊, 2024, 56(11): 16-31.

    13. [13]

      范大邯 . 自然与自由之间的鸿沟与过渡——重审《判断力批判》导论的基本问题. 学术月刊, 2024, 56(8): 14-23.

    14. [14]

      蔡继明郑敏思刘梦醒 . 判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的标准. 学术月刊, 2019, 51(9): 46-56.

    15. [15]

      聂敏里 . 士与现代公共知识分子. 学术月刊, 2022, 54(10): 23-32.

    16. [16]

      赵鹏谢尧雯 . 科技治理的伦理之维及其法治化路径. 学术月刊, 2022, 54(8): 91-104.

    17. [17]

      蔡纪风 . 同光之际的西礼知识、体验与译介. 学术月刊, 2022, 54(4): 197-209.

    18. [18]

      郑戈 . 学术主体意识与国际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规则往何处去?. 学术月刊, 2016, 48(09): 13-14.

    19. [19]

      赵吉 . 复杂性与公共行政的重构. 学术月刊, 2023, 55(2): 80-91.

    20. [20]

      连洪泉孙玙凡 . 公共合作视角下的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 学术月刊, 2023, 55(3): 67-81.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9
  • 文章访问数:  892
  • HTML全文浏览量:  118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1-11-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同案同判”的性质及其证立理据

    作者简介:杨知文 ,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副教授(上海 200042)

摘要: “同案同判”立足具体的个案审理与评价,致力于在复杂案件场合对司法裁量权予以限制和规范。就理由−规则的内容联系来看,从“同案”到“同判”的推论正当性必然立基于一个作为前提的一般规则。可普遍化规则为“同案同判”命题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其在普遍实践论辩中的固有地位使之成为支持“同案同判”的一般根据。司法的公共判断属性使法官应以“同案同判”为必不可少的裁判准则,由此保障司法结论的形成不能基于个人偏好,也不能是缺乏正当理由的任意决定。“同案同判”也是司法之所以为司法的组织要素或结构依据,已然规定在司法运行及其个案裁判推理的程序之中。无论是作为司法公共判断的约束性规则,还是作为司法活动自身的构成性规则,“同案同判”都成为法官应当履行的司法义务。“同案同判”成为司法义务并非法律义务,而是一种与司法职能特性和法官行动密切相关的特殊道德义务,是法官职业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