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共同纲领》与新中国的不成文宪法(1949−1954)

翟志勇

引用本文: 翟志勇. 《共同纲领》与新中国的不成文宪法(1949−1954)[J]. 学术月刊, 2019, 51(9): 109-121. shu
Citation:  Zhiyong ZHAI. “The Common Programme” and China’s Unwritten Constitntion (1949-1954)[J]. Academic Monthly, 2019, 51(9): 109-121. shu

《共同纲领》与新中国的不成文宪法(1949−1954)

    作者简介: 翟志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191) ;
  • 中图分类号: P9

“The Common Programme” and China’s Unwritten Constitntion (1949-1954)

  • Available Online: 2019-09-01

    CLC number: P9

  • 摘要: 统一战线与政治协商会议各有各的历史传统,它们是在1948−1949年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筹备过程中逐步被认知并结合起来的,从而使得统一战线获得政治协商会议这种组织形式,而政治协商会议也因此获得了新的基础与性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具有双重属性,既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又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临时代行机关,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三大文件”不同的性质与功能。《政协组织法》和《共同纲领》本质上是党派间的政治合意,是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形式的自我立法,《政府组织法》建构了中央人民政府,在内容上更接近于现代成文宪法,是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临时代行机关的政治决断。“三大文件”虽然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功能,但共同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法权基础,成为1949−1954年间中国的“不成文宪法”。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9
  • 文章访问数:  1798
  • HTML全文浏览量:  197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19-09-01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共同纲领》与新中国的不成文宪法(1949−1954)

    作者简介:翟志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191)

摘要: 统一战线与政治协商会议各有各的历史传统,它们是在1948−1949年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筹备过程中逐步被认知并结合起来的,从而使得统一战线获得政治协商会议这种组织形式,而政治协商会议也因此获得了新的基础与性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具有双重属性,既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又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临时代行机关,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三大文件”不同的性质与功能。《政协组织法》和《共同纲领》本质上是党派间的政治合意,是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形式的自我立法,《政府组织法》建构了中央人民政府,在内容上更接近于现代成文宪法,是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临时代行机关的政治决断。“三大文件”虽然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功能,但共同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法权基础,成为1949−1954年间中国的“不成文宪法”。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