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我国国际法研究的主体性缺失问题:反思与祛魅

魏磊杰

引用本文: 魏磊杰. 我国国际法研究的主体性缺失问题:反思与祛魅[J]. 学术月刊, 2020, 52(8): 142-156. shu
Citation:  Leijie WEI. Absence of Subjectivity in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China: Reflection and Disenchantment[J]. Academic Monthly, 2020, 52(8): 142-156. shu

我国国际法研究的主体性缺失问题:反思与祛魅

    作者简介: 魏磊杰,厦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福建厦门 361005) ;
  • 中图分类号: D9

Absence of Subjectivity in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China: Reflection and Disenchantment

  • Available Online: 2020-08-20

    CLC number: D9

  • 摘要: 我国在世界舞台上仍旧缺乏与其硬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使国际法治中国话语得以生成与转化,必须要改进与提升我国国际法的解释能力。而欲求改进与提升此种能力,就需要解决我国当下国际法学研究存在的主体性缺失这一最大问题,对传统国际法观念及其所支撑的主流国际法研究范式进行深度祛魅。立足于当下我国的国际法研究现状,除了继续深入推动国际法理论与实务的有效对接与互动外,我们还应在基础层面改进国际法教科书的内容,逐渐增添其本土化的色彩。同时,在研究路径上,从内外两个基本维度着力,渐进实现国际法学科的“科内整合”与“科际整合”。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8
  • 文章访问数:  1554
  • HTML全文浏览量:  274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0-08-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我国国际法研究的主体性缺失问题:反思与祛魅

    作者简介:魏磊杰,厦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福建厦门 361005)

摘要: 我国在世界舞台上仍旧缺乏与其硬实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使国际法治中国话语得以生成与转化,必须要改进与提升我国国际法的解释能力。而欲求改进与提升此种能力,就需要解决我国当下国际法学研究存在的主体性缺失这一最大问题,对传统国际法观念及其所支撑的主流国际法研究范式进行深度祛魅。立足于当下我国的国际法研究现状,除了继续深入推动国际法理论与实务的有效对接与互动外,我们还应在基础层面改进国际法教科书的内容,逐渐增添其本土化的色彩。同时,在研究路径上,从内外两个基本维度着力,渐进实现国际法学科的“科内整合”与“科际整合”。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