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1930年代胡适“落伍”问题再考察

王建伟

引用本文: 王建伟. 1930年代胡适“落伍”问题再考察[J]. 学术月刊, 2023, 55(4): 196-208. shu
Citation:  Jianwei WANG. Reexamination of Hu Shi’s “Outdated” image in the 1930s[J]. Academic Monthly, 2023, 55(4): 196-208. shu

1930年代胡适“落伍”问题再考察

    作者简介: 王建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 中图分类号: K25

Reexamination of Hu Shi’s “Outdated” image in the 1930s

  • Available Online: 2023-04-20

    CLC number: K25

  • 摘要: 进入1930年代之后,胡适作为中国思想界、文化界权势人物的地位日益巩固,但他的追随者是不断减少的,在青年人群中的影响力是逐渐衰弱的,尤其是批评胡适“落伍”的声音此起彼伏。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积累起来的巨大声望赋予了胡适足够的“社会资本”,他姿态甚高,风头又劲,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国难危机不断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始终坚守自身立场,说他想说的话,不会为赢得拥护而主动“迎合”年轻人。但新一代已经崛起,他们迫切需要思想上以及行动上的新的擎旗手,胡适则被归为了“上一代”的人物,不再是他们的选择。胡适的遭遇反映了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困境。这一时期对他“落伍”的评判也展示出新兴的无产阶级新文化正在生成的历史过程。
    1. [1]

      张仲民 . 新文化偶像的塑造:胡适及其受众. 学术月刊, 2020, 52(12): 158-173.

    2. [2]

      吴晓明 . 论黑格尔对形式主义学术的批判. 学术月刊, 2019, 51(2): 5-16.

    3. [3]

      桑兵 .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学术月刊, 2020, 52(5): 163-184.

    4. [4]

      黄小洲 . 伽达默尔解释学视域中的黑格尔遗产. 学术月刊, 2021, 53(12): 31-44.

    5. [5]

      周嘉昕 . 青年马克思是如何批判黑格尔的. 学术月刊, 2022, 54(8): 16-24.

    6. [6]

      符杰祥 . “忘却”的辩证法—— 鲁迅的启蒙之“梦”与中国新文学的兴起. 学术月刊, 2016, 48(12): 111-121.

    7. [7]

      朱晓江 . 语言与思想:胡适“白话文”主张的提出、受抑及转向. 学术月刊, 2016, 48(12): 122-135.

    8. [8]

      陈平原 . 鹦鹉救火与铸剑复仇—— 胡适与鲁迅的济世情怀. 学术月刊, 2017, 49(08): 124-131.

    9. [9]

      吴旭阳 . 陪审团模式之行为实验比较研究. 学术月刊, 2017, 49(01): 104-116.

    10. [10]

      卞绍斌 . 尊严与必然性:康德伦理思想的伍德式阐释. 学术月刊, 2021, 53(6): 31-44.

    11. [11]

      田国强田有功 . 不确定性下的高阶风险厌恶理论、实验及其应用. 学术月刊, 2017, 49(08): 68-79.

    12. [12]

      周业安王一子 . 致力于推动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的本土化研究——周业安教授访谈. 学术月刊, 2017, 49(06): 178-184.

    13. [13]

      陈建华 . 为“文言”一辩 —— 语言辩证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源起. 学术月刊, 2016, 48(04): 114-124.

    14. [14]

      杜宁华 . 经济学实验的内部有效性和外部有效性—— 与朱富强先生商榷. 学术月刊, 2017, 49(08): 80-87.

    15. [15]

      梅剑华 . 奠基物理主义. 学术月刊, 2017, 49(02): 54-63.

    16. [16]

      王晓阳 . 物理主义不等于物理学主义. 学术月刊, 2020, 52(5): 15-29.

    17. [17]

      高新民傅利华 . 主观物理主义:物理主义形态的又一创新. 学术月刊, 2017, 49(02): 44-53.

    18. [18]

      党国英 . 农业浪漫主义批判. 学术月刊, 2016, 48(06): 177-184.

    19. [19]

      刘拥华孙宇凡 . 关系现在主义的构建. 学术月刊, 2023, 55(3): 126-139.

    20. [20]

      徐 晋 . 离散主义:理论、方法与应用. 学术月刊, 2018, 50(03): 98-114.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
  • 文章访问数:  359
  • HTML全文浏览量:  106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3-04-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1930年代胡适“落伍”问题再考察

    作者简介:王建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100872)

摘要: 进入1930年代之后,胡适作为中国思想界、文化界权势人物的地位日益巩固,但他的追随者是不断减少的,在青年人群中的影响力是逐渐衰弱的,尤其是批评胡适“落伍”的声音此起彼伏。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积累起来的巨大声望赋予了胡适足够的“社会资本”,他姿态甚高,风头又劲,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国难危机不断加剧的时代背景下,始终坚守自身立场,说他想说的话,不会为赢得拥护而主动“迎合”年轻人。但新一代已经崛起,他们迫切需要思想上以及行动上的新的擎旗手,胡适则被归为了“上一代”的人物,不再是他们的选择。胡适的遭遇反映了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的困境。这一时期对他“落伍”的评判也展示出新兴的无产阶级新文化正在生成的历史过程。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