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张仲民
. 新文化偶像的塑造:胡适及其受众. 学术月刊,
2020, 52(12): 158-173.
-
[2]
吴晓明
. 论黑格尔对形式主义学术的批判. 学术月刊,
2019, 51(2): 5-16.
-
[3]
桑兵
.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学术月刊,
2020, 52(5): 163-184.
-
[4]
黄小洲
. 伽达默尔解释学视域中的黑格尔遗产. 学术月刊,
2021, 53(12): 31-44.
-
[5]
周嘉昕
. 青年马克思是如何批判黑格尔的. 学术月刊,
2022, 54(8): 16-24.
-
[6]
符杰祥
. “忘却”的辩证法—— 鲁迅的启蒙之“梦”与中国新文学的兴起. 学术月刊,
2016, 48(12): 111-121.
-
[7]
朱晓江
. 语言与思想:胡适“白话文”主张的提出、受抑及转向. 学术月刊,
2016, 48(12): 122-135.
-
[8]
陈平原
. 鹦鹉救火与铸剑复仇—— 胡适与鲁迅的济世情怀. 学术月刊,
2017, 49(08): 124-131.
-
[9]
吴旭阳
. 陪审团模式之行为实验比较研究. 学术月刊,
2017, 49(01): 104-116.
-
[10]
卞绍斌
. 尊严与必然性:康德伦理思想的伍德式阐释. 学术月刊,
2021, 53(6): 31-44.
-
[11]
田国强
, 田有功
. 不确定性下的高阶风险厌恶理论、实验及其应用. 学术月刊,
2017, 49(08): 68-79.
-
[12]
周业安
, 王一子
. 致力于推动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的本土化研究——周业安教授访谈. 学术月刊,
2017, 49(06): 178-184.
-
[13]
陈建华
. 为“文言”一辩 —— 语言辩证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源起. 学术月刊,
2016, 48(04): 114-124.
-
[14]
杜宁华
. 经济学实验的内部有效性和外部有效性—— 与朱富强先生商榷. 学术月刊,
2017, 49(08): 80-87.
-
[15]
梅剑华
. 奠基物理主义. 学术月刊,
2017, 49(02): 54-63.
-
[16]
高新民
, 傅利华
. 主观物理主义:物理主义形态的又一创新. 学术月刊,
2017, 49(02): 44-53.
-
[17]
王晓阳
. 物理主义不等于物理学主义. 学术月刊,
2020, 52(5): 15-29.
-
[18]
党国英
. 农业浪漫主义批判. 学术月刊,
2016, 48(06): 177-184.
-
[19]
刘拥华
, 孙宇凡
. 关系现在主义的构建. 学术月刊,
2023, 55(3): 126-139.
-
[20]
徐 晋
. 离散主义:理论、方法与应用. 学术月刊,
2018, 50(03): 9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