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乡村共和”:辛亥前后的共和潜流

王果

引用本文: 王果. “乡村共和”:辛亥前后的共和潜流[J]. 学术月刊, 2024, 56(8): 187-197. shu
Citation:  WANG Guo. “Village Republic”:The Republican Undercurr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1911 Revolution[J]. Academic Monthly, 2024, 56(8): 187-197. shu

“乡村共和”:辛亥前后的共和潜流

    作者简介: 王果,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四川成都610005)。
  • 中图分类号: K25

“Village Republic”:The Republican Undercurr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1911 Revolution

  • CLC number: K25

  • 摘要: “共和”取代“帝制”为近代中国之一大变局。一般认为,这一巨变的动力,是源自西方的共和观念,而较忽视中国本土长期日用不知的“乡村共和”经验。晚清以来,时杰曾借地方自治和立宪运动,尝试将其融入现代政体。在民初中央政治层面混乱不堪的情况下,正是“乡村共和”治理经验的创造性地转化,让共和体制在中国社会基层扎根。或可以说,“乡村共和”是辛亥前后的另一种共和样态。相较于中央层面的共和,“乡村共和”虽为潜流和低音,但却是近代中国走向共和的重要历史基础,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政治的走向。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
  • 文章访问数:  181
  • HTML全文浏览量:  30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乡村共和”:辛亥前后的共和潜流

    作者简介:王果,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四川成都610005)。

摘要: “共和”取代“帝制”为近代中国之一大变局。一般认为,这一巨变的动力,是源自西方的共和观念,而较忽视中国本土长期日用不知的“乡村共和”经验。晚清以来,时杰曾借地方自治和立宪运动,尝试将其融入现代政体。在民初中央政治层面混乱不堪的情况下,正是“乡村共和”治理经验的创造性地转化,让共和体制在中国社会基层扎根。或可以说,“乡村共和”是辛亥前后的另一种共和样态。相较于中央层面的共和,“乡村共和”虽为潜流和低音,但却是近代中国走向共和的重要历史基础,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政治的走向。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