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吕铁 李载驰

引用本文: 吕铁, 李载驰. 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 学术月刊, 2021, 53(4): 56-65, 80. shu
Citation:  Tie LYU, Zaichi LI.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J]. Academic Monthly, 2021, 53(4): 56-65, 80. shu

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于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视角

    作者简介: 吕铁,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836) ;李载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工业经济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2488) ;
  • 中图分类号: F06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

  • Available Online: 2021-04-20

    CLC number: F06

  • 摘要: 数字技术对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基本逻辑可以归纳为“连接−挖掘−优化、管控−增效”,其作用机制分别是改变价值创造方式、提高价值创造效率、拓展价值创造载体和增强价值获取能力。具体而言,数字技术使用户以多种形式参与从研发到生产等价值创造过程,改变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式;数字技术用数据逻辑强化了企业对生产、运营的管控,提高价值创造的效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了信息在产业链中的集成和流动,促进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形成价值网,拓展了价值创造的载体;数字技术弱化了产业边界,催生出“跨界”等新型商业模式,增强了企业的价值获取能力。实现数字技术赋能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近期需要完成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补课和初步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中期需要构建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依托的数字赋能服务体系,满足多样性需求;远期则要全面提高数字赋能的智能化水平,同时必须始终注重数字产业基础,以及网络和安全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为完成以上目标任务,需要在设立数字技术政府引导专项基金、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体系、建立有效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成果转化机制等方面加大政策引导与支持。
  • 图 1  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的基本逻辑和作用机制

    图 2  “云·端”融合智能化数字赋能体系架构

    1. [1]

      周东平刘安迪 . 论中华条标传统的话语构建与创造性转化. 学术月刊, 2025, 57(7): 12-18.

    2. [2]

      罗必良 . 利维坦:从农业到人工智能——技术政治经济学及其对人类文明存续的思考. 学术月刊, 2025, 57(7): 52-66.

    3. [3]

      李石杨刚 . 中国农村发展的度量指标——基于能力路径的研究. 学术月刊, 2025, 57(7): 94-101.

    4. [4]

      魏屹东 . 人工智能发展如何抉择:“祛魅”“返魅”还是“拟魅”. 学术月刊, 2025, 57(7): 31-40.

  • 加载中
图(2)
计量
  • PDF下载量:  39
  • 文章访问数:  3146
  • HTML全文浏览量:  527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1-04-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吕铁,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836)
    作者简介:李载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工业经济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2488)

摘要: 数字技术对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基本逻辑可以归纳为“连接−挖掘−优化、管控−增效”,其作用机制分别是改变价值创造方式、提高价值创造效率、拓展价值创造载体和增强价值获取能力。具体而言,数字技术使用户以多种形式参与从研发到生产等价值创造过程,改变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式;数字技术用数据逻辑强化了企业对生产、运营的管控,提高价值创造的效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了信息在产业链中的集成和流动,促进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形成价值网,拓展了价值创造的载体;数字技术弱化了产业边界,催生出“跨界”等新型商业模式,增强了企业的价值获取能力。实现数字技术赋能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近期需要完成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补课和初步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中期需要构建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依托的数字赋能服务体系,满足多样性需求;远期则要全面提高数字赋能的智能化水平,同时必须始终注重数字产业基础,以及网络和安全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为完成以上目标任务,需要在设立数字技术政府引导专项基金、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体系、建立有效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成果转化机制等方面加大政策引导与支持。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2)  相关文章 (4)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