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主体间性与中国当代美学

郭勇健

引用本文: 郭勇健. 主体间性与中国当代美学[J]. 学术月刊, 2019, 51(10): 139-149. shu
Citation:  Yongjian GUO. Intersubjectivity and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J]. Academic Monthly, 2019, 51(10): 139-149. shu

主体间性与中国当代美学—“新时期”之回顾及“新时代”之展望

    作者简介: 郭勇健,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福建厦门 361005) ;
  • 中图分类号: B83

Intersubjectivity and Chines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 Available Online: 2019-10-01

    CLC number: B83

  • 摘要: 1949−1989年,中国学者将美学理解为“美的学问”;1990年至今,“审美学”成为最主要的美学理解。近年来,“主体间性”成了中国美学界的一个关键词,或可作为回顾“新时期”美学和展望“新时代”美学的一个瞭望台。在哲学基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现象学的涌入,中国当代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已悄然发生。“新时期”以来的重要美学成果如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生命美学、境界美学、现象学美学,或多或少都有主体间性的因素,为建构真正的主体间性美学预备了砖瓦。在学科性质方面,主体间性美学亦即“作为文化哲学的美学”。对于经历了美学和审美学两大阶段的“新时代”美学,其历史使命,是超越“新时期”的审美学,走向文化哲学。如此既能走出当前审美学停滞不前的困境,又能与世界美学的发展保持同步。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0
  • 文章访问数:  1810
  • HTML全文浏览量:  281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19-10-01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主体间性与中国当代美学

    作者简介:郭勇健,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福建厦门 361005)

摘要: 1949−1989年,中国学者将美学理解为“美的学问”;1990年至今,“审美学”成为最主要的美学理解。近年来,“主体间性”成了中国美学界的一个关键词,或可作为回顾“新时期”美学和展望“新时代”美学的一个瞭望台。在哲学基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现象学的涌入,中国当代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已悄然发生。“新时期”以来的重要美学成果如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生命美学、境界美学、现象学美学,或多或少都有主体间性的因素,为建构真正的主体间性美学预备了砖瓦。在学科性质方面,主体间性美学亦即“作为文化哲学的美学”。对于经历了美学和审美学两大阶段的“新时代”美学,其历史使命,是超越“新时期”的审美学,走向文化哲学。如此既能走出当前审美学停滞不前的困境,又能与世界美学的发展保持同步。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