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传播接受与中国新诗史重构论

方长安

引用本文: 方长安. 传播接受与中国新诗史重构论[J]. 学术月刊, 2022, 54(10): 134-143, 155. shu
Citation:  Chang’an FANG. Transmission-Reception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New Poetry History[J]. Academic Monthly, 2022, 54(10): 134-143, 155. shu

传播接受与中国新诗史重构论

    作者简介: 方长安,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北武汉 430072) ;
  • 中图分类号: I206

Transmission-Reception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New Poetry History

  • Available Online: 2022-10-20

    CLC number: I206

  • 摘要: 百年新诗创作史与百年新诗传播接受史始终缠绕在一起,这是新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可以说没有新诗的传播接受,就不可能有新诗创作的不断突围与发展。但是既有的文学史、新诗史著作所建构的新诗史,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包括新诗传播接受内容。基于这一状况,以传播接受为视角,重构新诗历史,或能尽可能地还原新诗史的真实地貌,揭示其内在生态特征与动力机制。重构将以新诗创作发展史为基点、主轴与目的诉求,以传播接受事实为视野与依据,透视、解读创作演变史,传播接受构成创作演变史的有机部分,使新诗史不只是创作事实的呈现史,而是一部从传播接受维度揭示新诗之中国诗意、诗性的生成演变史,一部敞开新诗现代性书写、传播与意义增值的新诗史。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703
  • HTML全文浏览量:  54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2-10-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传播接受与中国新诗史重构论

    作者简介:方长安,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北武汉 430072)

摘要: 百年新诗创作史与百年新诗传播接受史始终缠绕在一起,这是新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可以说没有新诗的传播接受,就不可能有新诗创作的不断突围与发展。但是既有的文学史、新诗史著作所建构的新诗史,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包括新诗传播接受内容。基于这一状况,以传播接受为视角,重构新诗历史,或能尽可能地还原新诗史的真实地貌,揭示其内在生态特征与动力机制。重构将以新诗创作发展史为基点、主轴与目的诉求,以传播接受事实为视野与依据,透视、解读创作演变史,传播接受构成创作演变史的有机部分,使新诗史不只是创作事实的呈现史,而是一部从传播接受维度揭示新诗之中国诗意、诗性的生成演变史,一部敞开新诗现代性书写、传播与意义增值的新诗史。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