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综合与超越:2000—2024(下)

张永清

引用本文: 张永清. 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综合与超越:2000—2024(下)[J]. 学术月刊, 2025, 57(2): 143-152. shu
Citation:  ZHANG Yongqing. Synthesis and Transcendence of Marxist Literary Reflection Theory(2000—2024)(Part II)[J]. Academic Monthly, 2025, 57(2): 143-152. shu

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综合与超越:2000—2024(下)

    作者简介: 张永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
  •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关键词及当代意义研究”(18ZDA275)的阶段性成果

  • 中图分类号: I0

Synthesis and Transcendence of Marxist Literary Reflection Theory(2000—2024)(Part II)

  • CLC number: I0

  • 摘要: 2000年至2024年是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综合与超越”期。“自省与综合”“完善与超越”分别构成2000年至2009年、2010年至2024年间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者经过对审美、意识形态、意识形式、审美意识形态等问题的论争,最终形成了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社会意识形式等理论命题并存的新格局;王元骧对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等问题的思考呈现出由“实践偏向”到“伦理偏向”的理论特质。这一时期的相关探究也留下了“第一原理论”“逻辑起点论”等有待解决的理论难题。
    1. [1]

      张永清 . 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综合与超越:2000—2024(上). 学术月刊, 2025, 57(1): 167-181.

    2. [2]

      张永清 . 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拓展与突破. 学术月刊, 2022, 54(3): 172-182, 224.

    3. [3]

      汪志坚 . 罗尔斯“政治转向”新解——基于马克思意识形态分析的视角. 学术月刊, 2023, 55(7): 23-30.

    4. [4]

      贾文娟 . 劳动的身体,资本的心智——自我资本化与新自由主义晚期劳动者意识形态的形成. 学术月刊, 2023, 55(12): 112-121.

    5. [5]

      周怡 . 意识形态、传统与中国式现代化. 学术月刊, 2025, 57(1): 136-141.

    6. [6]

      刘阳 . 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对无意识理论的改写. 学术月刊, 2024, 56(10): 170-178.

    7. [7]

      倪梁康 . 意识分析的两种基本形态. 学术月刊, 2021, 53(8): 5-22.

    8. [8]

      仰海峰 . 从马克思到当代:历史、逻辑与问题意识. 学术月刊, 2023, 55(7): 5-13.

    9. [9]

      康翟 . 马克思私有财产批判的问题意识与理论前提. 学术月刊, 2017, 49(11): 28-47.

    10. [10]

      邹诗鹏 . 论马克思社会政治理论的起点. 学术月刊, 2021, 53(6): 19-30.

    11. [11]

      张一兵 . 重新回到马克思:社会场境论中的市民社会与劳动异化. 学术月刊, 2021, 53(9): 17-27.

    12. [12]

      范晓光 . 中国社会学人的“本土化”意识与知识生产. 学术月刊, 2024, 56(1): 115-126.

    13. [13]

      孙周兴 . 马克思的技术批判与未来社会. 学术月刊, 2019, 51(6): 5-12.

    14. [14]

      张双利 . 重思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 学术月刊, 2020, 52(9): 15-27.

    15. [15]

      李圣传 . 黄药眠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价值论转向. 学术月刊, 2017, 49(04): 104-112.

    16. [16]

      陈晓明 . 论“新理性精神”的审美意涵. 学术月刊, 2022, 54(11): 148-159.

    17. [17]

      文哲 .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学术月刊, 2023, 55(6): 206-211.

    18. [18]

      郑戈 . 学术主体意识与国际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规则往何处去?. 学术月刊, 2016, 48(09): 13-14.

    19. [19]

      倪逸偲 . 自我意识的结构困难. 学术月刊, 2022, 54(7): 27-34.

    20. [20]

      石雅梅许云和 . 魏晋南北朝别集序的文学批评意识与文集编辑理念. 学术月刊, 2020, 52(3): 107-120.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2
  • 文章访问数:  162
  • HTML全文浏览量:  27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综合与超越:2000—2024(下)

    作者简介:张永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关键词及当代意义研究”(18ZDA275)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2000年至2024年是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综合与超越”期。“自省与综合”“完善与超越”分别构成2000年至2009年、2010年至2024年间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者经过对审美、意识形态、意识形式、审美意识形态等问题的论争,最终形成了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社会意识形式等理论命题并存的新格局;王元骧对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等问题的思考呈现出由“实践偏向”到“伦理偏向”的理论特质。这一时期的相关探究也留下了“第一原理论”“逻辑起点论”等有待解决的理论难题。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