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静态比较优势动态化的驱动力与历史经验——兼论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内因

刘乐易 曹越洋 蔡继明

引用本文: 刘乐易, 曹越洋, 蔡继明. 静态比较优势动态化的驱动力与历史经验——兼论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内因[J]. 学术月刊, 2025, 57(2): 67-76. shu
Citation:  LIU Leyi,  CAO Yueyang,  CAI Jiming. The Driving Forces and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Dynamization of Static Comparative Advantage[J]. Academic Monthly, 2025, 57(2): 67-76. shu

静态比较优势动态化的驱动力与历史经验——兼论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内因

    作者简介: 刘乐易,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浙江杭州 310018);曹越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北京 100070);蔡继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北京 100084)。
  •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数据要素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和实现形式研究”(24&ZD327)、202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高标准数字经贸规则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机制研究”(23&ZD085)的阶段性成果。

  • 中图分类号: F14

The Driving Forces and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Dynamization of Stat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 CLC number: F14

  • 摘要: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新旧动能转换之际,又遭遇全球化逆流,中国现阶段政策似乎并不符合比较优势,与中国早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有相通之处。基于从分工体系转变和产业链上下游博弈两个路径,可以具体分析历史上中国在早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对经济的长期正向影响,以及静态比较优势动态化的驱动力。进一步,通过比较欧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特别是中印两国贸易政策的演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本研究提供了历史经验证据,由此得出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驱动力与必然性。
    1. [1]

      洪银兴杨玉珍 . 新质生产力概念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的创新. 学术月刊, 2025, 57(1): 37-47.

    2. [2]

      范欣殷澄睿邱赛男 . 国有经济布局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内在逻辑、显著特征与发展方向. 学术月刊, 2025, 57(1): 60-72.

    3. [3]

      纪园园朱平芳 . 数字经济赋能产业结构升级:需求牵引和供给优化. 学术月刊, 2022, 54(4): 63-77.

    4. [4]

      吴真如 . 无标度网络与产品空间理论的应用研究新范式. 学术月刊, 2019, 51(5): 47-57.

    5. [5]

      朱富强 . 如何通过比较优势的转换来实现产业升级——评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 学术月刊, 2017, 49(02): 64-79.

    6. [6]

      殷德生 吴其珊 金培振 . 新质生产力的质态、测度与支撑体系. 学术月刊, 2024, 56(7): 42-57.

    7. [7]

      任保平 . 论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的双向互动. 学术月刊, 2024, 56(7): 30-41.

    8. [8]

      张海丰 司叶林 . 熊彼特需要找回“国家”:技术革命浪潮视域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 学术月刊, 2024, 56(11): 66-76.

    9. [9]

      王国平 . 产业升级的制度环境:结构·效应·构建. 学术月刊, 2016, 48(07): 60-65.

    10. [10]

      於嘉,何雨辰 . 国际比较视野下中国家庭特征的转变. 学术月刊, 2024, 56(3): 129-142.

    11. [11]

      袁志刚 张南 葛劲峰 . 全球化变局下中国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2000—2022年. 学术月刊, 2024, 56(9): 39-52.

    12. [12]

      何玉长王伟 . 数字生产力的性质与应用. 学术月刊, 2021, 53(7): 55-66.

    13. [13]

      曹海军梁赛 . 理解“中国之治”的密钥:“协同优势”与“优势协同”. 学术月刊, 2021, 53(4): 81-91.

    14. [14]

      谢晶 . 清律“财产犯罪”体系的比较法阐释. 学术月刊, 2023, 55(10): 99-108.

    15. [15]

      叶德磊 . 股市何以能促进产业升级—— 基于中国内地股市的理论与描述性分析. 学术月刊, 2016, 48(05): 86-93.

    16. [16]

      刘志彪 . 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模式与产业链政策. 学术月刊, 2024, 56(11): 42-52.

    17. [17]

      杨汝岱朱诗娥 . 产业政策、企业退出与区域生产效率演变. 学术月刊, 2018, 50(04): 33-45.

    18. [18]

      钟祥财 . 中西传统经济思想的比较研究. 学术月刊, 2020, 52(3): 50-53.

    19. [19]

      吴晓明 . 中西哲学比较的前提反思. 学术月刊, 2022, 54(3): 18-37.

    20. [20]

      马琳,凡·柏拉克 . 比较哲学方法论新探. 学术月刊, 2018, 50(9): 35-43.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2
  • 文章访问数:  181
  • HTML全文浏览量:  53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静态比较优势动态化的驱动力与历史经验——兼论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内因

    作者简介:刘乐易,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浙江杭州 310018);曹越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北京 100070);蔡继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北京 100084)。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数据要素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和实现形式研究”(24&ZD327)、202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高标准数字经贸规则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机制研究”(23&ZD085)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新旧动能转换之际,又遭遇全球化逆流,中国现阶段政策似乎并不符合比较优势,与中国早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有相通之处。基于从分工体系转变和产业链上下游博弈两个路径,可以具体分析历史上中国在早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对经济的长期正向影响,以及静态比较优势动态化的驱动力。进一步,通过比较欧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特别是中印两国贸易政策的演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本研究提供了历史经验证据,由此得出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驱动力与必然性。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