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武新军
. 1980年代初文学规范的调整与转换. 学术月刊,
2021, 53(4): 162-172.
-
[2]
陈波
. “中国本部”概念的起源与建构——1550年代至1795年. 学术月刊,
2017, 49(04): 145-166.
-
[3]
张永清
. 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20世纪90年代的拓展与突破. 学术月刊,
2022, 54(3): 172-182, 224.
-
[4]
金理
. 《十七岁的轻骑兵》与90年代青年的情感结构. 学术月刊,
2020, 52(4): 129-141.
-
[5]
高世蒙
. 歧义纷呈的“漩涡”:1930年代中国“现代派”的生成与流变. 学术月刊,
2022, 54(5): 151-160.
-
[6]
李井奎
.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与哈耶克之争:同袍抑或敌手. 学术月刊,
2018, 50(12): 41-51.
-
[7]
董昕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银行业领券发行制度的变化与发展. 学术月刊,
2020, 52(7): 171-184.
-
[8]
陈晓明
. 乡村自然史与激进现代性——《白鹿原》与“90年代”的历史源起. 学术月刊,
2018, 50(5): 111-127.
-
[9]
姚泽麟
. 社会学视野下的职业伦理:概念源流与中国现实. 学术月刊,
2024, 56(1): 127-140.
-
[10]
毛宣国
. “修辞性阅读”与文学阐释. 学术月刊,
2019, 51(6): 117-128.
-
[11]
吴秀明
. 一场迟到了的“学术再发动” —— 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的意义、特点与问题. 学术月刊,
2016, 48(09): 125-132.
-
[12]
毛宣国
. “意象”与中国当代美学的现象学阐释——以叶朗、张祥龙、杨春时的美学研究为例. 学术月刊,
2017, 49(06): 17-25.
-
[13]
张帆
. “力”与“理”之间:欧战语境下中国“科学”概念的道德困境与意义转向. 学术月刊,
2016, 48(07): 109-122.
-
[14]
成中英
. 本体诠释学即中国诠释学——兼论中西诠释思想的异同与交融. 学术月刊,
2023, 55(10): 5-14.
-
[15]
凤媛
. 燕京大学时期的郭绍虞和1930年代新文学的学院化. 学术月刊,
2020, 52(9): 140-149.
-
[16]
王建伟
. 1930年代胡适“落伍”问题再考察. 学术月刊,
2023, 55(4): 196-208.
-
[17]
南帆
. 文学:概念建构与娱乐主题的沉浮. 学术月刊,
2021, 53(1): 150-160.
-
[18]
马华灵
. 古今之争中的洞穴隐喻:1930年代施特劳斯的思想转型. 学术月刊,
2016, 48(02): 34-45.
-
[19]
许琪
. 因果推断五十年:成就、挑战与应对. 学术月刊,
2024, 56(11): 131-144.
-
[20]
陈浩
. 《阙特勤碑》南面铭文的作者与镌刻年代问题. 学术月刊,
2017, 49(06): 14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