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编织的智能:可感知治理中的技术图景与主体叙事

阙天舒 闫姗姗

引用本文: 阙天舒, 闫姗姗. 编织的智能:可感知治理中的技术图景与主体叙事[J]. 学术月刊, 2025, 57(9): 90-100. shu
Citation:  QUE Tianshu,  YAN Shanshan. Woven Intelligence: Technological Landscapes and Human Agency in Perceptual Governance[J]. Academic Monthly, 2025, 57(9): 90-100. shu

编织的智能:可感知治理中的技术图景与主体叙事

    作者简介: 阙天舒,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院教授 (上海 201600),四川警察学院智慧警务与国家安全风险治理重点实验室兼职研究员 (四川泸州 646000);闫姗姗,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上海201600)。
  • 基金项目: 本文为 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研究"(20JZD057)、智慧警务与国家安全风险治理重点实验室 2023年度开放课题重点项目 "人工智能时代社会舆情嬗变、风险审视及治理研究"(ZHKFZD2302)的阶段性成果

  • 中图分类号: D0

Woven Intelligence: Technological Landscapes and Human Agency in Perceptual Governance

  • CLC number: D0

  • 摘要: 技术经硬件设备和软件算法革新,正在经历从"机械计算"到"人机融合"的转变,深刻影响人机关系。技术嵌入社会治理网络带来了对人类主体性的挑战,由此催生出可感知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强调人的核心作用,在丰富关于技术的角色解读的同时,主张要回归以人为中心的治理叙事。其实现有赖于全息空间数据驱动的知识生成机制、个人与社会多重需求兼顾的治理动力以及自主优化与动态适应的协同治理过程。技术虽作为与人类同等重要的关键行动者,但往往是作为人类行动者间的基础与协调角色,编织重构着空间边界、权力网络与治理逻辑,深刻影响着社会治理的模式与成效。在此基础上,可感知治理有望推动社会跳出空间边界困境,厘清人机关系之争,走向安全发展之路。
    1. [1]

      尚虎平刘红梅 . 西方“技术的价值中立”理想与国家治理使用中的“卫道”悖论——一个面向ChatGPT技术实际使用的探索. 学术月刊, 2025, 57(9): 76-89.

    2. [2]

      周爱民 . 从“构成性策略”到“新本体论奠基方案”——社会批判规范标准的再奠基. 学术月刊, 2025, 57(9): 25-34.

    3. [3]

      洪治纲 . 论非虚构写作中的“他者”及其功能. 学术月刊, 2025, 57(9): 148-156.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26
  • HTML全文浏览量:  4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编织的智能:可感知治理中的技术图景与主体叙事

    作者简介:阙天舒,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院教授 (上海 201600),四川警察学院智慧警务与国家安全风险治理重点实验室兼职研究员 (四川泸州 646000);闫姗姗,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上海201600)。
基金项目:  本文为 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研究"(20JZD057)、智慧警务与国家安全风险治理重点实验室 2023年度开放课题重点项目 "人工智能时代社会舆情嬗变、风险审视及治理研究"(ZHKFZD2302)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技术经硬件设备和软件算法革新,正在经历从"机械计算"到"人机融合"的转变,深刻影响人机关系。技术嵌入社会治理网络带来了对人类主体性的挑战,由此催生出可感知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强调人的核心作用,在丰富关于技术的角色解读的同时,主张要回归以人为中心的治理叙事。其实现有赖于全息空间数据驱动的知识生成机制、个人与社会多重需求兼顾的治理动力以及自主优化与动态适应的协同治理过程。技术虽作为与人类同等重要的关键行动者,但往往是作为人类行动者间的基础与协调角色,编织重构着空间边界、权力网络与治理逻辑,深刻影响着社会治理的模式与成效。在此基础上,可感知治理有望推动社会跳出空间边界困境,厘清人机关系之争,走向安全发展之路。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3)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