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美在意象”(专题讨论)

杜卫 王德胜 唐善林 彭锋

引用本文: 杜卫 王德胜 唐善林 彭锋. “美在意象”(专题讨论)[J]. 学术月刊, 2024, 56(11): 156-175. shu
Citation:  DU Wei. "Beauty in Imagery" (Panel Discussion)[J]. Academic Monthly, 2024, 56(11): 156-175. shu

“美在意象”(专题讨论)

    作者简介: 杜卫,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王德胜,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教授;唐善林,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写意精神的当代实践研究”(24ZD03)的阶段性成果

"Beauty in Imagery" (Panel Discussion)

  • 摘要: 中国当代美学林林总总,叶朗先生的“美在意象论”独树一帜,凸显出中国学者在美学知识生产中的创新和推进。“意象”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将“意象”从古典诗学中提炼出来,构建成一个有普遍性和广泛解释力的当代美学范畴,这是“美在意象论”的突出贡献。这一理论着力于激发古典美学传统的当代活力,同时吸纳西方美学的相关资源,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本土化美学。晚清以降,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如何现代性地转换,始终是一个难题。从姚鼐“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到王国维的“古雅”,再到宗白华“清水芙蓉”和“错彩镂金”之美。叶朗秉承了这一学术传统,独辟蹊径地提出了“美在意象论”,这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美学在新时代的新的拓展和推进,值得学界关注和讨论。 这里刊出的三篇文章是对美在意象论的不同角度的分析和评判,有助于我们对这一美学理论丰富内涵和创新意义的理解和认知。杜卫指出“美在意象论”突破认识论和实践论模式,重返审美经验的层面;以本土美学传统和西方美学融合的方法,形成了一个丰富的人生论美学。王德胜、唐善林强调,“美在意象论”沿着北大美学传统“接着说”在中西融通中建构了一种彰显充满生命情调的人生境界美学,丰富了当代中国美学中独特的“北大智慧”。彭锋认为,“美在意象论”是艺术本体论上的一次创新,其中“美”具有超越优美的普泛性,“意象”作为核心范畴则深刻揭示了审美的独特精神品质。
    1. [1]

      . 传统意象的三种文化模式(专题讨论). 学术月刊, 2019, 51(2): 1-1.

    2. [2]

      . 人工智能与文艺观念变革(专题讨论). 学术月刊, 2020, 52(8): 5-5.

    3. [3]

      倪梁康 . 意识现象学与当代人工智能(专题讨论)“纯意识”研究及其“困难问题”与“容易问题”. 学术月刊, 2023, 55(11): 5-14.

    4. [4]

      姚大力 . 契丹早期历史再讨论. 学术月刊, 2022, 54(12): 191-201.

    5. [5]

      朱志荣 . 论《周易》的意象观. 学术月刊, 2019, 51(2): 124-1.

    6. [6]

      张江 . 不确定关系的确定性——阐释的边界讨论之二. 学术月刊, 2017, 49(06): 120-130.

    7. [7]

      葛永海 . 地域审美视角与六朝文学之 “江南”意象的历史生成. 学术月刊, 2016, 48(03): 90-103.

    8. [8]

      ● 何志鹏○ 宋瑞琛 . 国际法的四重意象与中国国际法建设. 学术月刊, 2022, 54(6): 209-216.

    9. [9]

      胡俊 . 神经美学视角下中国山水画的审美意象创构. 学术月刊, 2024, 56(5): 168-178.

    10. [10]

      段从学 . 作为大后方文学中心意象的“路”与现代“国家共同感”的发生. 学术月刊, 2019, 51(7): 128-137.

    11. [11]

      王耘 . 论佛教“相”文化对审美意象创构的三重影响. 学术月刊, 2019, 51(2): 137-1.

    12. [12]

      余开亮 . 郭象玄冥观与审美意象创构的玄学理路. 学术月刊, 2019, 51(2): 130-1.

    13. [13]

      黄纯纯,孙玙凡, 周业安 . 注意力配置与经济决策——关于注意力经济学的评述与讨论. 学术月刊, 2024, 56(2): 94-102.

    14. [14]

      杨勇 . 假设检验方法的实用主义思想基础——以杜威为中心的讨论. 学术月刊, 2024, 56(11): 116-130.

    15. [15]

      王晴佳,杨力 . 情感史研究的跨学科实践——以日本情感史发展为例的讨论. 学术月刊, 2023, 55(6): 169-179.

    16. [16]

      毛宣国 . “意象”与中国当代美学的现象学阐释——以叶朗、张祥龙、杨春时的美学研究为例. 学术月刊, 2017, 49(06): 17-25.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
  • 文章访问数:  92
  • HTML全文浏览量:  22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美在意象”(专题讨论)

    作者简介:杜卫,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王德胜,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教授;唐善林,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写意精神的当代实践研究”(24ZD03)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中国当代美学林林总总,叶朗先生的“美在意象论”独树一帜,凸显出中国学者在美学知识生产中的创新和推进。“意象”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将“意象”从古典诗学中提炼出来,构建成一个有普遍性和广泛解释力的当代美学范畴,这是“美在意象论”的突出贡献。这一理论着力于激发古典美学传统的当代活力,同时吸纳西方美学的相关资源,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本土化美学。晚清以降,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如何现代性地转换,始终是一个难题。从姚鼐“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到王国维的“古雅”,再到宗白华“清水芙蓉”和“错彩镂金”之美。叶朗秉承了这一学术传统,独辟蹊径地提出了“美在意象论”,这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美学在新时代的新的拓展和推进,值得学界关注和讨论。 这里刊出的三篇文章是对美在意象论的不同角度的分析和评判,有助于我们对这一美学理论丰富内涵和创新意义的理解和认知。杜卫指出“美在意象论”突破认识论和实践论模式,重返审美经验的层面;以本土美学传统和西方美学融合的方法,形成了一个丰富的人生论美学。王德胜、唐善林强调,“美在意象论”沿着北大美学传统“接着说”在中西融通中建构了一种彰显充满生命情调的人生境界美学,丰富了当代中国美学中独特的“北大智慧”。彭锋认为,“美在意象论”是艺术本体论上的一次创新,其中“美”具有超越优美的普泛性,“意象”作为核心范畴则深刻揭示了审美的独特精神品质。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16)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