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美在意象”(专题讨论)

杜卫 王德胜 唐善林 彭锋

引用本文: 杜卫 王德胜 唐善林 彭锋. “美在意象”(专题讨论)[J]. 学术月刊, 2024, 56(11): 156-175. shu
Citation:  DU Wei. "Beauty in Imagery" (Panel Discussion)[J]. Academic Monthly, 2024, 56(11): 156-175. shu

“美在意象”(专题讨论)

    作者简介: 杜卫,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王德胜,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教授;唐善林,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写意精神的当代实践研究”(24ZD03)的阶段性成果

"Beauty in Imagery" (Panel Discussion)

  • 摘要: 中国当代美学林林总总,叶朗先生的“美在意象论”独树一帜,凸显出中国学者在美学知识生产中的创新和推进。“意象”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将“意象”从古典诗学中提炼出来,构建成一个有普遍性和广泛解释力的当代美学范畴,这是“美在意象论”的突出贡献。这一理论着力于激发古典美学传统的当代活力,同时吸纳西方美学的相关资源,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本土化美学。晚清以降,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如何现代性地转换,始终是一个难题。从姚鼐“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到王国维的“古雅”,再到宗白华“清水芙蓉”和“错彩镂金”之美。叶朗秉承了这一学术传统,独辟蹊径地提出了“美在意象论”,这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美学在新时代的新的拓展和推进,值得学界关注和讨论。 这里刊出的三篇文章是对美在意象论的不同角度的分析和评判,有助于我们对这一美学理论丰富内涵和创新意义的理解和认知。杜卫指出“美在意象论”突破认识论和实践论模式,重返审美经验的层面;以本土美学传统和西方美学融合的方法,形成了一个丰富的人生论美学。王德胜、唐善林强调,“美在意象论”沿着北大美学传统“接着说”在中西融通中建构了一种彰显充满生命情调的人生境界美学,丰富了当代中国美学中独特的“北大智慧”。彭锋认为,“美在意象论”是艺术本体论上的一次创新,其中“美”具有超越优美的普泛性,“意象”作为核心范畴则深刻揭示了审美的独特精神品质。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2
  • 文章访问数:  440
  • HTML全文浏览量:  111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美在意象”(专题讨论)

    作者简介:杜卫,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王德胜,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教授;唐善林,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写意精神的当代实践研究”(24ZD03)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中国当代美学林林总总,叶朗先生的“美在意象论”独树一帜,凸显出中国学者在美学知识生产中的创新和推进。“意象”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将“意象”从古典诗学中提炼出来,构建成一个有普遍性和广泛解释力的当代美学范畴,这是“美在意象论”的突出贡献。这一理论着力于激发古典美学传统的当代活力,同时吸纳西方美学的相关资源,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本土化美学。晚清以降,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如何现代性地转换,始终是一个难题。从姚鼐“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到王国维的“古雅”,再到宗白华“清水芙蓉”和“错彩镂金”之美。叶朗秉承了这一学术传统,独辟蹊径地提出了“美在意象论”,这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美学在新时代的新的拓展和推进,值得学界关注和讨论。 这里刊出的三篇文章是对美在意象论的不同角度的分析和评判,有助于我们对这一美学理论丰富内涵和创新意义的理解和认知。杜卫指出“美在意象论”突破认识论和实践论模式,重返审美经验的层面;以本土美学传统和西方美学融合的方法,形成了一个丰富的人生论美学。王德胜、唐善林强调,“美在意象论”沿着北大美学传统“接着说”在中西融通中建构了一种彰显充满生命情调的人生境界美学,丰富了当代中国美学中独特的“北大智慧”。彭锋认为,“美在意象论”是艺术本体论上的一次创新,其中“美”具有超越优美的普泛性,“意象”作为核心范畴则深刻揭示了审美的独特精神品质。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