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现代转化:提炼标识性概念的视角

段博,程霖

引用本文: 段博,程霖.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现代转化:提炼标识性概念的视角[J]. 学术月刊, 2024, 56(3): 5-19. shu
Citation:  DUAN Bo.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Economic Thought: A Perspective of Refining Iconic Concepts[J]. Academic Monthly, 2024, 56(3): 5-19. shu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现代转化:提炼标识性概念的视角

    作者简介: 段博,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程霖,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教授(上海200433)。
  •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学构建的探索与实践研究”(17ZDA03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地位和价值研究”(17AJL006)、上海财经大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020110932)的阶段性成果

  • 中图分类号: F09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Economic Thought: A Perspective of Refining Iconic Concepts

  • CLC number: F09

  • 摘要: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现代转化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重要路径。近代以来,学术界从提炼标识性概念的角度作出了杰出贡献,但既有研究对此梳理阙如。基于中国经济思想史、阐释学、概念史等研究方法,在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可按照时间线索予以系统梳理总结。研究发现:(1)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现代转化可从“现代转化的目的”“现代转化的前后联系”“新概念的适应性”三个维度予以识别分析。(2)演进中呈现出初步探索(1840—1949年)、渐次发展(1949—2012年)、自觉建构(2012年至今)三个阶段,孕育了“经济学”“民生经济学”“以工立国”“三大教条”“大分流”“小康”“中国经济学”等一系列标识性概念。(3)三个阶段反映了从引进、选择、反思西方经济学知识体系,到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转变;由引申和赋予新涵义为主,向其与合理阐释、概括和评价旧概念三者并列的转变,产生了广泛且深刻的影响,并积累了把握时代需求、挖掘现代价值、拓展研究方法、增强社会支持等有益经验。(4)应继续遵循“两个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指导方针、推动标识性概念学理化和系统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体的支撑作用、增强对外传播效能,进而推动面向未来的传统思想创新与中国话语传播。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22
  • 文章访问数:  1626
  • HTML全文浏览量:  300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现代转化:提炼标识性概念的视角

    作者简介:段博,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433);程霖,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研究院教授(上海200433)。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学构建的探索与实践研究”(17ZDA03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地位和价值研究”(17AJL006)、上海财经大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2020110932)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现代转化是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重要路径。近代以来,学术界从提炼标识性概念的角度作出了杰出贡献,但既有研究对此梳理阙如。基于中国经济思想史、阐释学、概念史等研究方法,在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可按照时间线索予以系统梳理总结。研究发现:(1)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现代转化可从“现代转化的目的”“现代转化的前后联系”“新概念的适应性”三个维度予以识别分析。(2)演进中呈现出初步探索(1840—1949年)、渐次发展(1949—2012年)、自觉建构(2012年至今)三个阶段,孕育了“经济学”“民生经济学”“以工立国”“三大教条”“大分流”“小康”“中国经济学”等一系列标识性概念。(3)三个阶段反映了从引进、选择、反思西方经济学知识体系,到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转变;由引申和赋予新涵义为主,向其与合理阐释、概括和评价旧概念三者并列的转变,产生了广泛且深刻的影响,并积累了把握时代需求、挖掘现代价值、拓展研究方法、增强社会支持等有益经验。(4)应继续遵循“两个结合”“第二个结合”的指导方针、推动标识性概念学理化和系统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体的支撑作用、增强对外传播效能,进而推动面向未来的传统思想创新与中国话语传播。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