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理解”的三重意义——兼论儒家经典的诠释问题

景海峰

引用本文: 景海峰. “理解”的三重意义——兼论儒家经典的诠释问题[J]. 学术月刊, 2025, 57(1): 11-18. shu
Citation:  JING Haifeng. The Triple Meanings of “Understanding”—Also Discuss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 Classics[J]. Academic Monthly, 2025, 57(1): 11-18. shu

“理解”的三重意义——兼论儒家经典的诠释问题

    作者简介: 景海峰,深圳大学国学院、哲学系教授(广东深圳 518060)。
  • 中图分类号: B2

The Triple Meanings of “Understanding”—Also Discuss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 Classics

  • CLC number: B2

  • 摘要: 作为诠释学的重要概念,“理解”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就阅读过程中的语文学意义而言,我们把握了文意,并且能够围绕着文本的脉络来展开有效的解释;二是凝思于“理解”本身,从作者、读者和文本这三者之间的结构关系入手,来说明理解的发生过程及其条件,以追寻可能的、更为深刻与恰切的解释;三是并不在意于理解的具体内容和究竟理解了什么,而是把理解的过程视为是自我反思的一种镜像,透过理解活动来确证自我存在的意义,从本体论上说明“理解何为”。古典意义的诠释活动大多是围绕着“理解”的第一重意思来展开的,局限于以文本为中心的工作;而近代以来的西方诠释学则重点探讨了“理解”自身的问题,建构起不同的诠释哲学系统;到了哲学诠释学的出现,“理解”变成存在论哲学的核心概念,与以往的方法论范式划开了界限。就儒家经典的“理解”意蕴而言,正在经历一场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如何借助于诠释学的方式,摆脱科学方法论的局限和主客二分模式所造成的窘境,不再陷入简单的对于经典的理解观念之中,而是有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这对于“活化”经典来讲,将是大有裨益的。因为我们今天对这些经典的渴望情绪和无限期待,正是随着对整个文明传统的理解而在不断加深的,越是植入“自我”的想象,与这个传统的联系便越是紧密,这种理解的现实感也会变得越发的强烈。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3
  • 文章访问数:  226
  • HTML全文浏览量:  52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理解”的三重意义——兼论儒家经典的诠释问题

    作者简介:景海峰,深圳大学国学院、哲学系教授(广东深圳 518060)。

摘要: 作为诠释学的重要概念,“理解”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就阅读过程中的语文学意义而言,我们把握了文意,并且能够围绕着文本的脉络来展开有效的解释;二是凝思于“理解”本身,从作者、读者和文本这三者之间的结构关系入手,来说明理解的发生过程及其条件,以追寻可能的、更为深刻与恰切的解释;三是并不在意于理解的具体内容和究竟理解了什么,而是把理解的过程视为是自我反思的一种镜像,透过理解活动来确证自我存在的意义,从本体论上说明“理解何为”。古典意义的诠释活动大多是围绕着“理解”的第一重意思来展开的,局限于以文本为中心的工作;而近代以来的西方诠释学则重点探讨了“理解”自身的问题,建构起不同的诠释哲学系统;到了哲学诠释学的出现,“理解”变成存在论哲学的核心概念,与以往的方法论范式划开了界限。就儒家经典的“理解”意蕴而言,正在经历一场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如何借助于诠释学的方式,摆脱科学方法论的局限和主客二分模式所造成的窘境,不再陷入简单的对于经典的理解观念之中,而是有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这对于“活化”经典来讲,将是大有裨益的。因为我们今天对这些经典的渴望情绪和无限期待,正是随着对整个文明传统的理解而在不断加深的,越是植入“自我”的想象,与这个传统的联系便越是紧密,这种理解的现实感也会变得越发的强烈。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