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论延安文艺运动中的鲁迅与高尔基“二重奏”

赵卫东

引用本文: 赵卫东. 论延安文艺运动中的鲁迅与高尔基“二重奏”[J]. 学术月刊, 2024, 56(12): 128-136. shu
Citation:  ZHAO Weidong. On the “Duet” of Lu Xun and Gorky in Yan’an Literary and Art Movement[J]. Academic Monthly, 2024, 56(12): 128-136. shu

论延安文艺运动中的鲁迅与高尔基“二重奏”

    作者简介: 赵卫东,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浙江杭州310018)。;
  • 中图分类号: I206

On the “Duet” of Lu Xun and Gorky in Yan’an Literary and Art Movement

  • CLC number: I206

  • 摘要: 鲁迅生前曾被人比为“中国的高尔基”,巧的是,他和高尔基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被毛泽东一同任命为延安“文艺大军总司令”。这样的“高配”,体现了延安文艺的价值取向。毛泽东借重高尔基出身工农而又不脱离底层人民的“无产阶级经典作家”“文学家的政治家”等身份标签为延安文艺创造“镜像”,也经由阐释鲁迅的“孺子牛”“革命家”以及“党外的布尔什维克”等鲁迅精神,将其树立为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以及“人民文艺家”的旗帜。毛泽东在看取高尔基和鲁迅的着眼点上既有交叉又各有侧重,通过对两人人格、精神、价值的阐释和提炼而为延安文艺运动赋能。毛泽东对鲁迅的阐释强调了其政治性的一面,这是对“政治鲁迅”较早、同时也是颇具历史感的评价。史料也表明,毛泽东对“政治鲁迅”的解读,受到了瞿秋白的影响。
    1. [1]

      张全之,金智贤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鲁迅. 学术月刊, 2023, 55(9): 142-151.

    2. [2]

      赵卫东 . 论延安文艺体制的两个主要来源. 学术月刊, 2021, 53(11): 147-156.

    3. [3]

      郜元宝 . 世界而非东亚的鲁迅. 学术月刊, 2020, 52(1): 121-141.

    4. [4]

      刘东玲 . “新人”的诞生:论延安文学范式的形成. 学术月刊, 2022, 54(10): 144-155.

    5. [5]

      王宇 . 延安文学中的“医疗卫生叙事”. 学术月刊, 2017, 49(08): 132-140.

    6. [6]

      马忠文 . 一段被尘封的历史:西安事变后《申报》记者对毛泽东、周恩来的访谈. 学术月刊, 2024, 56(8): 198-205.

    7. [7]

      湛晓白 . 拼写方言:民国时期汉字拉丁化运动与国语运动之离合. 学术月刊, 2016, 48(11): 164-179.

    8. [8]

      . 人工智能与文艺观念变革(专题讨论). 学术月刊, 2020, 52(8): 5-5.

    9. [9]

      张中良,赵怡 . 中共抗战文艺政策的务实与前瞻. 学术月刊, 2024, 56(2): 158-165.

    10. [10]

      郜元宝 . 鲁迅杂文人物形象谱系研究小史. 学术月刊, 2022, 54(3): 162-171.

    11. [11]

      曹清华 . 压抑/解放:鲁迅作品的一组对照. 学术月刊, 2023, 55(9): 161-169.

    12. [12]

      陈力君 . 论“鲁迅影像”中的绍兴空间营构. 学术月刊, 2020, 52(1): 142-150.

    13. [13]

      曹禧修 . 《祝福》《野草》与鲁迅独异的生命哲学. 学术月刊, 2018, 50(11): 141-148.

    14. [14]

      常晨陆铭 . 新城:造城运动为何引向债务负担. 学术月刊, 2017, 49(10): 55-65.

    15. [15]

      王波 . 分业:“五四”后关于文化运动的反思. 学术月刊, 2021, 53(10): 205-216.

    16. [16]

      桑兵 .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学术月刊, 2020, 52(5): 163-184.

    17. [17]

      邹华 . 新时期文艺理论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引进与移植. 学术月刊, 2016, 48(11): 128-139.

    18. [18]

      赖大仁 . 当代文艺学研究:在本质论与存在论之间. 学术月刊, 2018, 50(6): 104-112.

    19. [19]

      韩琛 . 近代的超克、漫长的20世纪与“竹内鲁迅”. 学术月刊, 2016, 48(06): 111-120.

    20. [20]

      陈平原 . 鹦鹉救火与铸剑复仇—— 胡适与鲁迅的济世情怀. 学术月刊, 2017, 49(08): 124-131.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102
  • HTML全文浏览量:  21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论延安文艺运动中的鲁迅与高尔基“二重奏”

    作者简介:赵卫东,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 鲁迅生前曾被人比为“中国的高尔基”,巧的是,他和高尔基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被毛泽东一同任命为延安“文艺大军总司令”。这样的“高配”,体现了延安文艺的价值取向。毛泽东借重高尔基出身工农而又不脱离底层人民的“无产阶级经典作家”“文学家的政治家”等身份标签为延安文艺创造“镜像”,也经由阐释鲁迅的“孺子牛”“革命家”以及“党外的布尔什维克”等鲁迅精神,将其树立为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以及“人民文艺家”的旗帜。毛泽东在看取高尔基和鲁迅的着眼点上既有交叉又各有侧重,通过对两人人格、精神、价值的阐释和提炼而为延安文艺运动赋能。毛泽东对鲁迅的阐释强调了其政治性的一面,这是对“政治鲁迅”较早、同时也是颇具历史感的评价。史料也表明,毛泽东对“政治鲁迅”的解读,受到了瞿秋白的影响。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