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张全之,金智贤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鲁迅. 学术月刊,
2023, 55(9): 142-151.
-
[2]
赵卫东
. 论延安文艺体制的两个主要来源. 学术月刊,
2021, 53(11): 147-156.
-
[3]
郜元宝
. 世界而非东亚的鲁迅. 学术月刊,
2020, 52(1): 121-141.
-
[4]
刘东玲
. “新人”的诞生:论延安文学范式的形成. 学术月刊,
2022, 54(10): 144-155.
-
[5]
王宇
. 延安文学中的“医疗卫生叙事”. 学术月刊,
2017, 49(08): 132-140.
-
[6]
马忠文
. 一段被尘封的历史:西安事变后《申报》记者对毛泽东、周恩来的访谈. 学术月刊,
2024, 56(8): 198-205.
-
[7]
湛晓白
. 拼写方言:民国时期汉字拉丁化运动与国语运动之离合. 学术月刊,
2016, 48(11): 164-179.
-
[8]
. 人工智能与文艺观念变革(专题讨论). 学术月刊,
2020, 52(8): 5-5.
-
[9]
张中良,赵怡
. 中共抗战文艺政策的务实与前瞻. 学术月刊,
2024, 56(2): 158-165.
-
[10]
郜元宝
. 鲁迅杂文人物形象谱系研究小史. 学术月刊,
2022, 54(3): 162-171.
-
[11]
曹清华
. 压抑/解放:鲁迅作品的一组对照. 学术月刊,
2023, 55(9): 161-169.
-
[12]
陈力君
. 论“鲁迅影像”中的绍兴空间营构. 学术月刊,
2020, 52(1): 142-150.
-
[13]
曹禧修
. 《祝福》《野草》与鲁迅独异的生命哲学. 学术月刊,
2018, 50(11): 141-148.
-
[14]
常晨
, 陆铭
. 新城:造城运动为何引向债务负担. 学术月刊,
2017, 49(10): 55-65.
-
[15]
王波
. 分业:“五四”后关于文化运动的反思. 学术月刊,
2021, 53(10): 205-216.
-
[16]
桑兵
. 《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学术月刊,
2020, 52(5): 163-184.
-
[17]
邹华
. 新时期文艺理论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引进与移植. 学术月刊,
2016, 48(11): 128-139.
-
[18]
赖大仁
. 当代文艺学研究:在本质论与存在论之间. 学术月刊,
2018, 50(6): 104-112.
-
[19]
韩琛
. 近代的超克、漫长的20世纪与“竹内鲁迅”. 学术月刊,
2016, 48(06): 111-120.
-
[20]
陈平原
. 鹦鹉救火与铸剑复仇—— 胡适与鲁迅的济世情怀. 学术月刊,
2017, 49(08): 12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