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政法传统中的人民陪审:制度变迁与发展逻辑

于晓虹 王翔

引用本文: 于晓虹, 王翔. 政法传统中的人民陪审:制度变迁与发展逻辑[J]. 学术月刊, 2021, 53(7): 105-120. shu
Citation:  Xiaohong YU, Xiang WANG. People’s Assessors in China’s Political-legal Tradi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s and Developmental Logic[J]. Academic Monthly, 2021, 53(7): 105-120. shu

政法传统中的人民陪审:制度变迁与发展逻辑

    作者简介: 于晓虹,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84) ;王翔,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天津 300350) ;
  • 中图分类号: D9

People’s Assessors in China’s Political-legal Tradition: Institutional Changes and Developmental Logic

  • Available Online: 2021-07-20

    CLC number: D9

  • 摘要: 陪审制度是我国政法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司法领域的延伸。陪审制度发源于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得以延续,历经初创、发展、停滞、复兴诸多阶段,总体上呈现出周期性的循环反复,发展历程也时常往返于复兴与淡化之间。陪审制度变迁很大程度上深嵌于司法民主化和司法专业化之间的交互逻辑中,两者间的强弱交互塑造着不同时期制度运行的基本样貌。同时,陪审制度的变迁与嬗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我国司法改革在民主化和专业化问题上的反思与取舍,反映着我国政法传统在新时代的探索与重塑。
  • 图 1  人民陪审员制度变化趋势

    图 2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语义分析网络(2014−2021)

    图 3  人民陪审员人数与参审案件数量(2005−2014)

    图 4  司法民主化与专业化的交互效应

    表 1  革命时期陪审制度比较(1927−1949)

    工农民主政权(1927—1937)抗日民主政权(1937—1945)解放区民主政权(1945—1949)
    主要选任方式选举选派选派
    陪审员来源职工会、雇农公会、贫农团
    及其他群众团体
    机关、部队、团体人民团体、各界代表、
    民主人士、农民群众
    任职条件有选举权、年满16岁“负有地方信誉”——
    合议庭陪审员数2名陪审员1—3名陪审员4名陪审员
    (贫雇农占多数)
    职权范围与裁判员同权同责建议权,无表决权——
    表决方式少数服从多数审判官决定——
    资料来源:根据历史资料自拟。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建国初期陪审制度发展

    1954年前1954年后
    参审案件类型婚姻类案件所有一审案件,排除简单的民事案件、轻微的刑事案件
    陪审员主要来源民主妇联为主机关、人民团体、企业
    选任方式邀请选举+邀请
    职权范围提出建议权裁判权(与法官同权)
    审判组织1法官+2陪审员
    资料来源:根据历史资料自拟。
    下载: 导出CSV
  • 加载中
图(4)表(2)
计量
  • PDF下载量:  12
  • 文章访问数:  1702
  • HTML全文浏览量:  161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1-07-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政法传统中的人民陪审:制度变迁与发展逻辑

    作者简介:于晓虹,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84)
    作者简介:王翔,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天津 300350)

摘要: 陪审制度是我国政法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司法领域的延伸。陪审制度发源于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得以延续,历经初创、发展、停滞、复兴诸多阶段,总体上呈现出周期性的循环反复,发展历程也时常往返于复兴与淡化之间。陪审制度变迁很大程度上深嵌于司法民主化和司法专业化之间的交互逻辑中,两者间的强弱交互塑造着不同时期制度运行的基本样貌。同时,陪审制度的变迁与嬗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我国司法改革在民主化和专业化问题上的反思与取舍,反映着我国政法传统在新时代的探索与重塑。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4)  表(2)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