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门罗主义”话语的跨洋旅行

章永乐

引用本文: 章永乐. “门罗主义”话语的跨洋旅行[J]. 学术月刊, 2020, 52(7): 105-125. shu
Citation:  Yongle ZHANG. The Transoceanic Travelling of the Monroe Doctrine[J]. Academic Monthly, 2020, 52(7): 105-125. shu

“门罗主义”话语的跨洋旅行—亚洲主义、省域空间与“旧邦新造”进程

    作者简介: 章永乐,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871) ;
  • 中图分类号: D9

The Transoceanic Travelling of the Monroe Doctrine

  • Available Online: 2020-07-20

    CLC number: D9

  • 摘要: 肇源于19世纪美国的“门罗主义”,在近代的跨国传播之中基本上被用于“超国家”的区域空间乃至全球空间,然而在近代中国却被广泛转用于“次国家”的省域,生长出了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独特性的“省域门罗主义”话语。在日本“亚洲主义”盛行的舆论环境下,清末的旅日中国精英为“门罗主义”找到了一个具有感染力的句式:“××是××人的××”,后者成为“门罗主义”在近代中国得以被运用到超国家、国家和省域各个层面的“中介环节”,进而催生出一种反满的“省域门罗主义”话语。在辛亥革命后碎片化的政治格局中,“门罗主义”又成为地方实力派对抗中央与外省势力的话语工具,并在“联省自治”运动中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力。但随着20世纪20年代国民革命的启动,“门罗主义”日益沦为一个负面的词汇,与军阀割据、封闭自守等负面含义关联在一起,成为中国的国家建设需要克服的障碍。源于美国的“门罗主义”符号跨越大洋,经过不断重新解释,最终深度参与了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与宪制变革进程。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4
  • 文章访问数:  2943
  • HTML全文浏览量:  433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0-07-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门罗主义”话语的跨洋旅行

    作者简介:章永乐,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871)

摘要: 肇源于19世纪美国的“门罗主义”,在近代的跨国传播之中基本上被用于“超国家”的区域空间乃至全球空间,然而在近代中国却被广泛转用于“次国家”的省域,生长出了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独特性的“省域门罗主义”话语。在日本“亚洲主义”盛行的舆论环境下,清末的旅日中国精英为“门罗主义”找到了一个具有感染力的句式:“××是××人的××”,后者成为“门罗主义”在近代中国得以被运用到超国家、国家和省域各个层面的“中介环节”,进而催生出一种反满的“省域门罗主义”话语。在辛亥革命后碎片化的政治格局中,“门罗主义”又成为地方实力派对抗中央与外省势力的话语工具,并在“联省自治”运动中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力。但随着20世纪20年代国民革命的启动,“门罗主义”日益沦为一个负面的词汇,与军阀割据、封闭自守等负面含义关联在一起,成为中国的国家建设需要克服的障碍。源于美国的“门罗主义”符号跨越大洋,经过不断重新解释,最终深度参与了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与宪制变革进程。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