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说“类族”——兼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诸族交融

晁福林

引用本文: 晁福林. 说“类族”——兼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诸族交融[J]. 学术月刊, 2024, 56(8): 158-169. shu
Citation:  CHAO Fulin. Say “Race”—— Discuss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Ethnicities in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J]. Academic Monthly, 2024, 56(8): 158-169. shu

说“类族”——兼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诸族交融

    作者简介: 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5)、西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甘肃兰州730070)。
  • 中图分类号: K23

Say “Race”—— Discuss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Ethnicities in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 CLC number: K23

  • 摘要: 《易传》所讲的“类族辨物”,是上古时代诸族交往交融的必要前提。但对其本义的解释,却历来多歧,其中将“类族”释为“审异而致同”,将“类族”的“族”解释为氏族、宗族之族,是诸种解释里较为妥帖的一种。辨析相关的氏族,求同而存异,此种“类族”的事情早在五帝时代就已经进行,相传舜的时候就曾“别生(姓)分类”。禹的时候又曾依据氏族的德行而赐土、赐姓。商代类族的情况主要反映在关于“比”的卜辞里。周代的类族趋于深入与精细,对于维持宗法社会秩序、强化宗族团结起到了积极作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上层贵族注重“属籍”,社会下层劳动群众则渐渐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这些都有“类族”的影响。“类族”是上古时代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理念与方式。通过先秦时期“类族”的历史发展,可以说明其在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加深对于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诸族交流、融汇的认识。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219
  • HTML全文浏览量:  42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说“类族”——兼论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诸族交融

    作者简介: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5)、西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 《易传》所讲的“类族辨物”,是上古时代诸族交往交融的必要前提。但对其本义的解释,却历来多歧,其中将“类族”释为“审异而致同”,将“类族”的“族”解释为氏族、宗族之族,是诸种解释里较为妥帖的一种。辨析相关的氏族,求同而存异,此种“类族”的事情早在五帝时代就已经进行,相传舜的时候就曾“别生(姓)分类”。禹的时候又曾依据氏族的德行而赐土、赐姓。商代类族的情况主要反映在关于“比”的卜辞里。周代的类族趋于深入与精细,对于维持宗法社会秩序、强化宗族团结起到了积极作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上层贵族注重“属籍”,社会下层劳动群众则渐渐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这些都有“类族”的影响。“类族”是上古时代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理念与方式。通过先秦时期“类族”的历史发展,可以说明其在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加深对于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诸族交流、融汇的认识。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