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从“口耳相传”到“著之竹帛”

景海峰

引用本文: 景海峰. 从“口耳相传”到“著之竹帛”[J]. 学术月刊, 2022, 54(5): 5-15. shu
Citation:  Haifeng JING. From “Teach by Word of Mouth” to “Written on Bamboo and Silk”[J]. Academic Monthly, 2022, 54(5): 5-15. shu

从“口耳相传”到“著之竹帛”—儒家经典形式转换的诠释学意义

    作者简介: 景海峰,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东深圳 518060) ;
  • 中图分类号: B2

From “Teach by Word of Mouth” to “Written on Bamboo and Silk”

  • Available Online: 2022-05-20

    CLC number: B2

  • 摘要: 儒家经典以“六经”为根本,这些典籍的产生与成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早期的经典基本上是以口头的方式集结与流行的,到了西汉,始有整体性的书写转换,从“口耳相传”到“著之竹帛”,在儒家经典传衍史上是一次巨大的变革。文字书写的出现将口语表达做了抽离化的处理,产生了提升与变形,在理解的复杂性上便远远超出了原有的表意。因为去情景化的缘故,文字书写为后续的理解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歧义性,也打开了无限的释义空间。书写对于口语而言,不只是具体的内容得以记录,而且扩展了记忆的历史,使得片段的、不连贯的记忆变成了可以叙事的统一体,一种有限的具体性便融入了普遍的世界关系之中。从口传到记录成文,再演变成为有系统体式的各类文章,这就为书写和阅读的诠释学间架奠定了基础。在此形式转换中,汇聚成篇的经典文本成为观念交互性展开的集散地,也是人们从历史经验来观照自我、汲取思想养分的重要源泉。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902
  • HTML全文浏览量:  142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2-05-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从“口耳相传”到“著之竹帛”

    作者简介:景海峰,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东深圳 518060)

摘要: 儒家经典以“六经”为根本,这些典籍的产生与成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早期的经典基本上是以口头的方式集结与流行的,到了西汉,始有整体性的书写转换,从“口耳相传”到“著之竹帛”,在儒家经典传衍史上是一次巨大的变革。文字书写的出现将口语表达做了抽离化的处理,产生了提升与变形,在理解的复杂性上便远远超出了原有的表意。因为去情景化的缘故,文字书写为后续的理解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歧义性,也打开了无限的释义空间。书写对于口语而言,不只是具体的内容得以记录,而且扩展了记忆的历史,使得片段的、不连贯的记忆变成了可以叙事的统一体,一种有限的具体性便融入了普遍的世界关系之中。从口传到记录成文,再演变成为有系统体式的各类文章,这就为书写和阅读的诠释学间架奠定了基础。在此形式转换中,汇聚成篇的经典文本成为观念交互性展开的集散地,也是人们从历史经验来观照自我、汲取思想养分的重要源泉。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