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理想人格的互鉴:芬兰学派奥古斯丁学新诠释及其与中国哲学的相遇

高源

引用本文: 高源. 理想人格的互鉴:芬兰学派奥古斯丁学新诠释及其与中国哲学的相遇[J]. 学术月刊, 2021, 53(9): 38-48. shu
Citation:  Yuan GAO. Interaction of the Ideal Humanity: The New Interpretation of Augustine in Finnish School and Its Encounter with Chinese Philosophy[J]. Academic Monthly, 2021, 53(9): 38-48. shu

理想人格的互鉴:芬兰学派奥古斯丁学新诠释及其与中国哲学的相遇

    作者简介: 高源,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上海 200240) ;
  • 中图分类号: B5

Interaction of the Ideal Humanity: The New Interpretation of Augustine in Finnish School and Its Encounter with Chinese Philosophy

  • Available Online: 2021-09-20

    CLC number: B5

  • 摘要: 奥古斯丁学已渐趋成为国内教父学与中世纪哲学研究领域的显学之一。然而以往研究多侧重欧陆或英美的论争文献,而北欧跨语际情境下的研究状况却少有述及。根植于路德称义问题的创新诠释,北欧边境上以芬兰学派为代表的教父学研究展示出丰富而鲜明的特色。其诠释之“新”体现于成神观念、成神路径、成神境界等多重维度的文献发现与理论突破,展现了本体论与现象学路径相结合的人格理想的重新定位。虽然以曼多马为代表的芬兰学派最初勃兴于与俄国东正教的交锋,然而其“参与神性”的理想人格观突破了原有宗教哲学对话模式而拓延至与东方特别是中国哲学的相遇,显示出与儒家天人合一理想、佛教顿悟成佛理念、道家仙化人格理论的遥相呼应。聚焦理想人格的诠释传统,不仅对深度把握北欧边境上的奥古斯丁暨教父学研究动态有所裨益,也将为跨文化视域下“中国−北欧”哲学互动开拓新的理论资源。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9
  • 文章访问数:  1428
  • HTML全文浏览量:  265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1-09-20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理想人格的互鉴:芬兰学派奥古斯丁学新诠释及其与中国哲学的相遇

    作者简介:高源,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上海 200240)

摘要: 奥古斯丁学已渐趋成为国内教父学与中世纪哲学研究领域的显学之一。然而以往研究多侧重欧陆或英美的论争文献,而北欧跨语际情境下的研究状况却少有述及。根植于路德称义问题的创新诠释,北欧边境上以芬兰学派为代表的教父学研究展示出丰富而鲜明的特色。其诠释之“新”体现于成神观念、成神路径、成神境界等多重维度的文献发现与理论突破,展现了本体论与现象学路径相结合的人格理想的重新定位。虽然以曼多马为代表的芬兰学派最初勃兴于与俄国东正教的交锋,然而其“参与神性”的理想人格观突破了原有宗教哲学对话模式而拓延至与东方特别是中国哲学的相遇,显示出与儒家天人合一理想、佛教顿悟成佛理念、道家仙化人格理论的遥相呼应。聚焦理想人格的诠释传统,不仅对深度把握北欧边境上的奥古斯丁暨教父学研究动态有所裨益,也将为跨文化视域下“中国−北欧”哲学互动开拓新的理论资源。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