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早期中国“同异”学说

姚裕瑞

引用本文: 姚裕瑞. 早期中国“同异”学说[J]. 学术月刊, 2024, 56(11): 16-31. shu
Citation:  YAO Yurui. Sameness and Difference: The Theory of“Tong” and “Yi” in Early China[J]. Academic Monthly, 2024, 56(11): 16-31. shu

早期中国“同异”学说

    作者简介: 姚裕瑞,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讲师(北京100088)。;
  • 中图分类号: B2

Sameness and Difference: The Theory of“Tong” and “Yi” in Early China

  • CLC number: B2

  • 摘要: 早期中国哲学的“同”“异”概念及相关的“同异”学说不仅仅是一个逻辑学的问题,它同时具有更加复杂的面向和维度。在宇宙和自然的领域中,它是指作为本原和初始状态的“一”与不断分化、分散出的事物之“多”的关系问题;在语言和名称的世界中,它是在说名实之间的可通约性、差异性及如何正当命名和言说的问题;在伦理和社会的领域中,它是关涉人类相似性与区别及如何对人群分类、定位和确立人伦秩序的问题;在政治上它是公共领域的共识与多元性的关系问题;在文化上它是统一与偏好、认同与开放的关系问题。春秋战国以降“诸侯力政”的时代背景下,子学家们正是通过辨别同异、对错、是非、善恶等,以此来重建宇宙与社会的正当与秩序。对于“同异”学说各个维度的考察,有助于完整地呈现早期中国丰富复杂的共同性、差异性与多样性思想。
    1. [1]

      潘沈阳 . 当代欧美“共同性”思潮的演进. 学术月刊, 2024, 56(4): 89-102.

    2. [2]

      张传勇蔡琪梦 . 中国城市职业多样性:事实、演进与政策含义. 学术月刊, 2021, 53(8): 45-58.

    3. [3]

      朝仓友海 . 从“即”的概念探询“差异性” —— 以西田几多郎与牟宗三的思想比较为切入点. 学术月刊, 2016, 48(03): 13-20.

    4. [4]

      何力武,刘骥 . 城中村为何有差异—— 区分同城差异与异城差异. 学术月刊, 2018, 50(7): 80-89.

    5. [5]

      褚潇白 . 关于“丁酉异梦”的互文性考辨. 学术月刊, 2019, 51(7): 113-127.

    6. [6]

      袁晓燕石磊 . 代际流动性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 学术月刊, 2021, 53(4): 66-80.

    7. [7]

      仲霞 . 中西审美现象学的时空结构差异. 学术月刊, 2017, 49(06): 12-16.

    8. [8]

      丁四新 . “性一”说的提出及其效用——从《成之闻之》“圣人之性”章到《性自命出》“性一心异”说. 学术月刊, 2024, 56(11): 5-15.

    9. [9]

      杨林薛琪琪 . 中国城乡社会保障的制度差异与公平性推进路径. 学术月刊, 2016, 48(11): 108-117.

    10. [10]

      张国芳 . 滕尼斯“共同体/社会”分类的类型学意义. 学术月刊, 2019, 51(2): 78-85.

    11. [11]

      汪涌豪 . 走向知识共同体的学术—— 兼论回到中国语境的重要性. 学术月刊, 2016, 48(12): 5-13.

    12. [12]

      景海峰 . 诠释学的历史性与儒家经典起源. 学术月刊, 2021, 53(4): 21-31.

    13. [13]

      王德峰张敏琪 . 论经济学的非历史性. 学术月刊, 2021, 53(7): 22-35.

    14. [14]

      程乐松 . 从书写理解差异. 学术月刊, 2019, 51(12): 24-32.

    15. [15]

      韩水法 . 胡塞尔现象学中的 “先验性” 与 “超验性”. 学术月刊, 2021, 53(2): 13-35.

    16. [16]

      曹禧修 . 《祝福》《野草》与鲁迅独异的生命哲学. 学术月刊, 2018, 50(11): 141-148.

    17. [17]

      姚尚建 . 权利与共同体. 学术月刊, 2019, 51(11): 70-78.

    18. [18]

      孙亮 . 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社会性概念重构. 学术月刊, 2022, 54(4): 14-21.

    19. [19]

      路平新 . 论平等权的解释难题:结构性成因与诠释学思考. 学术月刊, 2022, 54(11): 107-120.

    20. [20]

      林忠军 . 论朱子对《周易》卜筮性的重新确立及其解释学意义. 学术月刊, 2020, 52(9): 28-38.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
  • 文章访问数:  100
  • HTML全文浏览量:  22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早期中国“同异”学说

    作者简介:姚裕瑞,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讲师(北京100088)。

摘要: 早期中国哲学的“同”“异”概念及相关的“同异”学说不仅仅是一个逻辑学的问题,它同时具有更加复杂的面向和维度。在宇宙和自然的领域中,它是指作为本原和初始状态的“一”与不断分化、分散出的事物之“多”的关系问题;在语言和名称的世界中,它是在说名实之间的可通约性、差异性及如何正当命名和言说的问题;在伦理和社会的领域中,它是关涉人类相似性与区别及如何对人群分类、定位和确立人伦秩序的问题;在政治上它是公共领域的共识与多元性的关系问题;在文化上它是统一与偏好、认同与开放的关系问题。春秋战国以降“诸侯力政”的时代背景下,子学家们正是通过辨别同异、对错、是非、善恶等,以此来重建宇宙与社会的正当与秩序。对于“同异”学说各个维度的考察,有助于完整地呈现早期中国丰富复杂的共同性、差异性与多样性思想。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