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教育与经济发展:来自近代中国的证据
The Effect of Normal Education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Modern China
-
摘要: 基于清末中国发展师范教育的历史情境,可实证分析师范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利用师范教育在时间和地区上的双重差异构建识别策略,研究发现:(1)与师范教育诞生之前相比,师范教育发展更加迅速地区相比师范教育发展较为迟缓地区经历了更快的人口增长,说明清末师范教育促进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2)师范教育的积极作用在初始经济状况较差地区更加突出,意味着师范教育具有促进地区经济收敛的潜力;(3)师范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是为新式小学提供师资。本研究首次分析了师范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新近经济学研究对不同教育的经济贡献差异的关注,结论也对教育基础薄弱国家的教育和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政策参考价值。Abstract: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normal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impact of normal education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Using the dual differences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time and region to construct an identification strategy, this study found that compared with before the birth of normal education, areas with more rapid development of normal education experienced faster population growth than areas with slower development of normal education, indicating that normal educ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promot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a; moreover, the positive role of normal education was more prominent in areas with poor initial economic conditions, which meant that normal education had the potential to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convergence; in addition, the main path for normal education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o provide teachers for modern elementary schools.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rmal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reflects the recent economic research’s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 in 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education. The conclusion also has certain policy reference value for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ountries with weak educational foundations.
-
Key words:
- normal education /
- economic development /
- modern China
-
表 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变量 数据来源 观测数 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人口数(log) a 1566 13.762 1.092 9.741 16.177 师范学堂学生数(log) b 1566 2.372 2.129 0 6.240 1776年城市化率(%) a 1566 6.587 4.920 0 32.634 进士数(log) c 1566 3.620 1.550 0 6.952 书院数(log) d 1566 2.712 1.121 0 5.394 面积(log) e 1566 9.263 0.807 6.707 12.056 通商口岸 f 1566 0.115 0.319 0 1 铁路 f 1566 0.207 0.405 0 1 基督教受餐信徒数(log) g 1566 1.496 0.995 0 4.289 省城 e 1566 0.084 0.278 0 1 地理重要性 最要 f 1566 0.149 0.357 0 1 要 f 1566 0.414 0.493 0 1 中 f 1566 0.303 0.460 0 1 简 f 1566 0.134 0.341 0 1 靠海 d 1566 0.130 0.337 0 1 长江 d 1566 0.119 0.324 0 1 大运河 d 1566 0.077 0.266 0 1 经度 e 1566 111.683 5.682 95.789 121.543 纬度 e 1566 30.756 4.966 20.008 40.610 数据来源:(1)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时期);(2)学部总务司编:《宣统元年分第三次教育统计图表》;(3)沈登苗:《清代全国县级进士的分布》,《社会科学论坛》2020年第1期;(4)季啸风:《中国书院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5)CHGIS V6;(6)赵尔巽:《清史稿·地理志》,上海:中华书局,1928年;(7)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1901—1920年中国基督教调查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表 2 师范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标准DID估计
人口数(log) (1) (2) (3) (4) 师范学堂学生数(log)×1860年以后 0.0218* 0.0298** 0.0240* 0.0304** (0.0121) (0.0124) (0.0123) (0.0126) 府级固定效应 是 是 是 是 年份固定效应 是 是 是 是 省×年份固定效应 是 是 是 是 府级不随时间变化特征×年份虚拟变量 否 是 否 是 府级随时间变化特征 否 否 是 是 观测数 1566 1566 1566 1566 调整R2 0.953 0.959 0.953 0.959 注:括号中为集群于府的标准误,*、**、***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府级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分别为1776年的城市化率、清代进士数量、历史书院数量、面积、是否位于省城、政治地位(最要、要、中,以简为参照)、是否被大运河流经、是否沿江、是否靠海以及经纬度;府级随时间变化特征分别为通商口岸和基督教受餐信徒数。限于篇幅,常数项、各府虚拟变量、各年份虚拟变量、各省虚拟变量与各年份虚拟变量的交互项、府级不随时间变化特征与各年份虚拟变量的交互项、府级随时间变化特征的系数未予呈现。 表 3 师范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动态DID估计
人口数(log) (1) (2) (3) (4) 师范学堂学生数(log)×1820年 0.00849 0.00470 0.0103 0.00572 (0.00589) (0.00535) (0.00719) (0.00584) 师范学堂学生数(log)×1851年 0.0132** 0.00328 0.0137* 0.00411 (0.00670) (0.00595) (0.00789) (0.00641) 师范学堂学生数(log)×1880年 0.0296** 0.0272* 0.0328** 0.0283* (0.0140) (0.0146) (0.0148) (0.0148) 师范学堂学生数(log)×1910年 0.0322** 0.0376** 0.0354** 0.0387** (0.0152) (0.0148) (0.0155) (0.0151) 师范学堂学生数(log)×1953年 0.0255* 0.0325** 0.0279* 0.0340** (0.0146) (0.0143) (0.0152) (0.0146) 府级固定效应 是 是 是 是 年份固定效应 是 是 是 是 省×年份固定效应 是 是 是 是 府级不随时间变化特征×年份虚拟变量 否 是 否 是 府级随时间变化特征 否 否 是 是 观测数 1566 1566 1566 1566 调整R2 0.953 0.959 0.952 0.959 注:括号中为集群于府的标准误,*、**、***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府级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分别为1776年的城市化率、清代进士数量、历史书院数量、面积、是否位于省城、政治地位(最要、要、中,以简为参照)、是否被大运河流经、是否沿江、是否靠海以及经纬度;府级随时间变化特征分别为通商口岸和基督教受餐信徒数。限于篇幅,常数项、各府虚拟变量、各年份虚拟变量、各省虚拟变量与各年份虚拟变量的交互项、府级不随时间变化特征与各年份虚拟变量的交互项、府级随时间变化特征的系数未予呈现。 表 4 师范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控制其他教育近代化事件
人口数(log) (1) (2) (3) (4) 师范学堂学生数(log)×1860年以后 0.0304** 0.0294** 0.0332*** 0.0323*** (0.0126) (0.0124) (0.0127) (0.0124) 专门学堂学生数(log)×1860年以后 0.000471 −0.00467 (0.0249) (0.0237) 教会小学学生数(log)×1860年以后 0.0278* 0.0337** (0.0152) (0.0159) 传统科举学额数(log)×1860年以后 −0.156** −0.171*** (0.0660) (0.0651) 府级固定效应 是 是 是 是 年份固定效应 是 是 是 是 省×年份固定效应 是 是 是 是 府级不随时间变化特征×年份虚拟变量 是 是 是 是 府级随时间变化特征 是 是 是 是 观测数 1566 1566 1566 1566 调整R2 0.959 0.959 0.960 0.960 注:括号中为集群于府的标准误,*、**、***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府级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分别为1776年的城市化率、清代进士数量、历史书院数量、面积、是否位于省城、政治地位(最要、要、中,以简为参照)、是否被大运河流经、是否沿江、是否靠海以及经纬度;府级随时间变化特征分别为通商口岸和基督教受餐信徒数。限于篇幅,常数项、各府虚拟变量、各年份虚拟变量、各省虚拟变量与各年份虚拟变量的交互项、府级不随时间变化特征与各年份虚拟变量的交互项、府级随时间变化特征的系数未予呈现。 表 5 师范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其他稳健性分析
人口数(log) 全样本 剔除河南省 1776—1851年样本 (1) (2) (3) (4) 有师范生×1860年以后 0.106** (0.0518) 师范学堂学生数(log)×1860年以后 0.0304** (0.0127) 师范学堂学生数(log)×1820年以后 0.00492 (0.00604) 师范学堂学生数(log)×1851年以后 0.00125 (0.00375) 府级固定效应 是 是 是 是 年份固定效应 是 是 是 是 省×年份固定效应 是 是 是 是 府级不随时间变化特征×年份虚拟变量 是 是 是 是 府级随时间变化特征 是 是 是 是 观测数 1566 1488 783 783 调整R2 0.959 0.958 0.989 0.988 注:括号中为集群于府的标准误,*、**、***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府级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分别为1776年的城市化率、清代进士数量、历史书院数量、面积、是否位于省城、政治地位(最要、要、中,以简为参照)、是否被大运河流经、是否沿江、是否靠海以及经纬度;府级随时间变化特征分别为通商口岸和基督教受餐信徒数。限于篇幅,常数项、各府虚拟变量、各年份虚拟变量、各省虚拟变量与各年份虚拟变量的交互项、府级不随时间变化特征与各年份虚拟变量的交互项、府级随时间变化特征的系数未予呈现。 表 6 师范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异质性分析
人口数(log) (1) (2) 师范学堂学生数(log)×1860年以后 0.0630*** 0.0381*** (0.0226) (0.0129) 师范学堂学生数(log)×1860年以后×1776年城市化率(%) −0.00479* (0.00288) 师范学堂学生数(log)×1860年以后×靠海 −0.0637** (0.0309) 府级固定效应 是 是 年份固定效应 是 是 省×年份固定效应 是 是 府级不随时间变化特征×年份虚拟变量 否 是 府级随时间变化特征 否 否 观测数 1566 1566 调整R2 0.960 0.960 注:括号中为集群于府的标准误,*、**、***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府级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分别为1776年的城市化率、清代进士数量、历史书院数量、面积、是否位于省城、政治地位(最要、要、中,以简为参照)、是否被大运河流经、是否沿江、是否靠海以及经纬度;府级随时间变化特征分别为通商口岸和基督教受餐信徒数。限于篇幅,常数项、各府虚拟变量、各年份虚拟变量、各省虚拟变量与各年份虚拟变量的交互项、府级不随时间变化特征与各年份虚拟变量的交互项、府级随时间变化特征的系数未予呈现。 表 7 师范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探讨
人口数(log) (1) (2) (3) (4) (5) (6) 小学堂学生数(log)×1860年以后 0.166*** 0.158*** (0.0281) (0.0291) 中学堂学生数(log)×1860年以后 0.0277* 0.0248 (0.0159) (0.0158) 实业学堂学生数(log)×1860年以后 0.0128 0.00936 (0.0110) (0.0109) 师范学堂学生数(log)×1860年以后 0.0116 0.0290** 0.0294** (0.0120) (0.0125) (0.0125) 府级固定效应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年份固定效应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省×年份固定效应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府级不随时间变化特征×年份虚拟变量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府级随时间变化特征 是 是 是 是 是 是 观测数 1566 1566 1566 1566 1566 1566 调整R2 0.962 0.959 0.959 0.962 0.959 0.959 注:括号中为集群于府的标准误,*、**、***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府级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分别为1776年的城市化率、清代进士数量、历史书院数量、面积、是否位于省城、政治地位(最要、要、中,以简为参照)、是否被大运河流经、是否沿江、是否靠海以及经纬度;府级随时间变化特征分别为通商口岸和基督教受餐信徒数。限于篇幅,常数项、各府虚拟变量、各年份虚拟变量、各省虚拟变量与各年份虚拟变量的交互项、府级不随时间变化特征与各年份虚拟变量的交互项、府级随时间变化特征的系数未予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