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赵卫东
. 论延安文艺运动中的鲁迅与高尔基“二重奏”. 学术月刊,
2024, 56(12): 128-136.
-
[2]
王欢
. 道德向后,科学往前——19世纪经济学功利主义转向的二重性. 学术月刊,
2024, 56(8): 56-66.
-
[3]
侯旭东
, 周奇
. 知常以观变. 学术月刊,
2019, 51(11): 179-184.
-
[4]
关锋
. “布伦纳辩论”及其马克思主义思想史效应. 学术月刊,
2022, 54(5): 16-27.
-
[5]
黄勇
. 论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命题性知识,能力之知,抑或动力之知?. 学术月刊,
2016, 48(01): 49-66.
-
[6]
翟崇光
, 姚新勇
. 潘知常生命美学“信仰转向”现象批判. 学术月刊,
2021, 53(2): 170-180.
-
[7]
陶东风
. 汉娜·阿伦特“世界”概念浅析. 学术月刊,
2024, 56(2): 115-123.
-
[8]
郁振华
. 再论道德的能力之知—— 评黄勇教授的良知诠释. 学术月刊,
2016, 48(12): 14-30.
-
[9]
马华灵
. 普遍主义与绝对主义:伯林与施特劳斯的思想纷争. 学术月刊,
2017, 49(08): 111-123.
-
[10]
王帅一
. “无法”之讼:传统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田土细故. 学术月刊,
2019, 51(12): 106-120.
-
[11]
梁永佳
. 族群本体:作为 “原住民” 和 “我们人” 的马来西亚知翁人. 学术月刊,
2022, 54(10): 164-175, 199.
-
[12]
吴震
. 作为良知伦理学的“知行合一”论 ——以“一念动处便是知亦便是行”为中心. 学术月刊,
2018, 50(5): 14-24.
-
[13]
杨乃乔
. 从“Vernehmen”到“觉知”的多重语际翻译:论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对形而上学先验意义的解构. 学术月刊,
2023, 55(3): 162-176.
-
[14]
陶东风
. 阿维夏伊·马格利特论道德见证者. 学术月刊,
2018, 50(7): 133-141.
-
[15]
金丽娜
. 马克思和阿伦特论“犹太人问题”. 学术月刊,
2021, 53(3): 27-34.
-
[16]
张飞岸
. 特朗普时代的镜像:亨廷顿与美国政治. 学术月刊,
2020, 52(5): 87-101, 112.
-
[17]
张静
. 本维尼斯特语言学思想对罗兰·巴特“写作”主题的影响. 学术月刊,
2022, 54(9): 171-182.
-
[18]
万翔
. “通道之地”:中国边疆与李特尔对丝绸之路概念的发明. 学术月刊,
2025, 57(1): 202-216.
-
[19]
张一兵
. 先天观念综合的现实历史基础—— 索恩-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初解. 学术月刊,
2016, 48(10): 18-29.
-
[20]
顾春芳
. 重释契诃夫《伊凡诺夫》在戏剧史上的价值. 学术月刊,
2021, 53(10): 16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