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究天人之际:康有为的纠结与普遍性的两难——从费孝通出发的考察

李荣山

引用本文: 李荣山. 究天人之际:康有为的纠结与普遍性的两难——从费孝通出发的考察[J]. 学术月刊, 2025, 57(2): 132-142. shu
Citation:  LI Rongshan. Delving into the Nexus of Heaven and Humanity: The Conundrum of Kang Youwei and the Universal Dilemma—A Study Commencing with Fei Xiaotong[J]. Academic Monthly, 2025, 57(2): 132-142. shu

究天人之际:康有为的纠结与普遍性的两难——从费孝通出发的考察

    作者简介: 李荣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上海 200444)。
  •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文明比较视野下的共同体研究”(22FSHA005)的阶段性成果

  • 中图分类号: C91

Delving into the Nexus of Heaven and Humanity: The Conundrum of Kang Youwei and the Universal Dilemma—A Study Commencing with Fei Xiaotong

  • CLC number: C91

  • 摘要: 费孝通的思想存在一个重要的转变,即着眼于早年从私的角度强调差序格局到晚年着眼于公的角度强调天下大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延续了晚清以来的大同论。在社会学研究中,相比差序格局概念的巨大影响,对大同维度意义上的普遍主义的讨论相对较少。有鉴于此,从费孝通出发,重新考察康有为的大同说,认为大同小康之分的枢纽是天人之际(天祖之别)。康有为在天人之际的纠结揭示了近代以来从中国出发的普遍性始终面临两种根本的困难。费孝通晚年和而不同的天下大同思想,不同于康有为激进平等主义的大同,试图恢复以“推”的方式从差序格局达至天下大同。其思想底色是儒家的,但吸收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实践经验,以及对西方处理族群关系的经验的反思,是全球化时代激活从中国出发的普遍性的一次重要尝试。
    1. [1]

      谢立中 . 析“差序格局”或“伦理关系”主导说——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再审视. 学术月刊, 2025, 57(2): 120-131.

    2. [2]

      臧雷振朱逸飞 . 过程和情境:求真的社会科学因果方法. 学术月刊, 2023, 55(4): 33-44.

    3. [3]

      李友梅耿敬 . 中国社会学的知识生产范式. 学术月刊, 2020, 52(6): 5-16.

    4. [4]

      王铭铭 . 联想、比较与思考:费孝通“天人合一论”与人类学“本体论转向”. 学术月刊, 2019, 51(8): 143-167, 178.

    5. [5]

      张杰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有序扩张的内在逻辑与形成机制. 学术月刊, 2022, 54(10): 33-42.

    6. [6]

      马华灵 . 普遍主义与绝对主义:伯林与施特劳斯的思想纷争. 学术月刊, 2017, 49(08): 111-123.

    7. [7]

      胡安宁 . “家”“国”同此差序——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学分析. 学术月刊, 2024, 56(12): 112-127.

    8. [8]

      何启志,彭明生 . 数字时代的有为政府:公共治理的视角. 学术月刊, 2024, 56(3): 96-106.

    9. [9]

      冯小红 . 从无序到有序:全面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村庄的粮秣存调. 学术月刊, 2024, 56(2): 197-210.

    10. [10]

      贺来 . 从“概念的普遍性”到“实践的普遍性”. 学术月刊, 2022, 54(9): 5-13.

    11. [11]

      孔元 . 普遍性叙事的“东方”悖论:反思与超越. 学术月刊, 2022, 54(1): 127-137.

    12. [12]

      张红军 . “所有事物都是永恒的”——论塞维里诺的虚无主义批判. 学术月刊, 2024, 56(5): 21-31.

    13. [13]

      汪仕凯 . 有机统一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内核. 学术月刊, 2020, 52(2): 76-85, 94.

    14. [14]

      陈赟 . 历史意义的焦虑:“普遍历史”的回应及其病理. 学术月刊, 2022, 54(1): 34-45.

    15. [15]

      张仲民 . 世界语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界主义想象 —— 以刘师培为中心. 学术月刊, 2016, 48(04): 143-157.

    16. [16]

      杨勇 . 假设检验方法的实用主义思想基础——以杜威为中心的讨论. 学术月刊, 2024, 56(11): 116-130.

    17. [17]

      孙尚扬 . 文化激进主义者与新儒家对基督教道德的吸收 —— 以陈独秀和贺麟为例. 学术月刊, 2016, 48(03): 157-164.

    18. [18]

      冯建勇 . 边疆的“地方”格局与“世界”意义. 学术月刊, 2018, 50(12): 166-175.

    19. [19]

      刘金海 . 国家成长的要素、机制与格局. 学术月刊, 2020, 52(9): 74-83.

    20. [20]

      蔡纪风 . 同光之际的西礼知识、体验与译介. 学术月刊, 2022, 54(4): 197-209.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2
  • 文章访问数:  189
  • HTML全文浏览量:  46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究天人之际:康有为的纠结与普遍性的两难——从费孝通出发的考察

    作者简介:李荣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上海 200444)。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文明比较视野下的共同体研究”(22FSHA005)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费孝通的思想存在一个重要的转变,即着眼于早年从私的角度强调差序格局到晚年着眼于公的角度强调天下大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延续了晚清以来的大同论。在社会学研究中,相比差序格局概念的巨大影响,对大同维度意义上的普遍主义的讨论相对较少。有鉴于此,从费孝通出发,重新考察康有为的大同说,认为大同小康之分的枢纽是天人之际(天祖之别)。康有为在天人之际的纠结揭示了近代以来从中国出发的普遍性始终面临两种根本的困难。费孝通晚年和而不同的天下大同思想,不同于康有为激进平等主义的大同,试图恢复以“推”的方式从差序格局达至天下大同。其思想底色是儒家的,但吸收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实践经验,以及对西方处理族群关系的经验的反思,是全球化时代激活从中国出发的普遍性的一次重要尝试。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2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