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何以感通:“将心比心”与“主体间性理解”之辨

王建民

引用本文: 王建民. 何以感通:“将心比心”与“主体间性理解”之辨[J]. 学术月刊, 2023, 55(10): 109-116. shu
Citation:  WANG Jianmin. How the Empathy is Possibl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Heart to Heart” and “Intersubjective Understanding”[J]. Academic Monthly, 2023, 55(10): 109-116. shu

何以感通:“将心比心”与“主体间性理解”之辨

    作者简介: 王建民,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100081)。
  • 中图分类号: C91

How the Empathy is Possibl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Heart to Heart” and “Intersubjective Understanding”

  • CLC number: C91

  • 摘要: 现象学社会学以“主体间性”“现象学还原”等概念或方法扩展了理解社会学的视野,对科学主义的主客二元思维也有纠偏的意义。在方法论上,儒家视域下的“将心比心”与“主体间性理解”有一定相似之处,如“悬置”既定标准或规则、以感性直观达至共识性理解。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主体间性理解由对主客二元预设的反思而来,而将心比心则基于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内外关系的认识;主体间性理解的“主体”是个体超越性的,而将心比心的“主体”是关系扩展性的;“面对他者”的主体间性理解以彼岸式的宗教精神为根基,而将心比心则在日常生活中生发和扩展,其关键是“己心”的激发和外推。辨识“将心比心”和“主体间性理解”及其深层预设的差异,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人行动的情理逻辑。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3
  • 文章访问数:  772
  • HTML全文浏览量:  195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何以感通:“将心比心”与“主体间性理解”之辨

    作者简介:王建民,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100081)。

摘要: 现象学社会学以“主体间性”“现象学还原”等概念或方法扩展了理解社会学的视野,对科学主义的主客二元思维也有纠偏的意义。在方法论上,儒家视域下的“将心比心”与“主体间性理解”有一定相似之处,如“悬置”既定标准或规则、以感性直观达至共识性理解。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主体间性理解由对主客二元预设的反思而来,而将心比心则基于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内外关系的认识;主体间性理解的“主体”是个体超越性的,而将心比心的“主体”是关系扩展性的;“面对他者”的主体间性理解以彼岸式的宗教精神为根基,而将心比心则在日常生活中生发和扩展,其关键是“己心”的激发和外推。辨识“将心比心”和“主体间性理解”及其深层预设的差异,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人行动的情理逻辑。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