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大唐中兴颂》的翻刻与肃宗中兴的继绝

张达志 李睿诗

引用本文: 张达志 李睿诗. 《大唐中兴颂》的翻刻与肃宗中兴的继绝[J]. 学术月刊, 2024, 56(12): 159-176. shu
Citation:  ZHANG Dazhi, LI Ruishi. The Recarving of Ode to the Restoration of the Great Tang Dynasty and The (Dis)Continuation of Suzong’s Restoration[J]. Academic Monthly, 2024, 56(12): 159-176. shu

《大唐中兴颂》的翻刻与肃宗中兴的继绝

    作者简介: 张达志,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福建厦门361005);李睿诗,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硕士研究生(福建厦门361005)。;
  •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汉唐中兴观念嬗变研究”(19BZS039)的阶段性成果

  • 中图分类号: K23

The Recarving of Ode to the Restoration of the Great Tang Dynasty and The (Dis)Continuation of Suzong’s Restoration

  • CLC number: K23

  • 摘要: 《大唐中兴颂》由元结撰文,颜真卿书丹,唐大历六年被镌刻于湖南浯溪的崖壁之上,此后又在四川剑阁、资中及江西庐山等地出现翻刻。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文物陈列馆所藏拓片并非源于浯溪原石,而是拓自剑阁鹤鸣山。《大唐中兴颂》摩崖并未在唐代引起较大反响;至北宋才备受瞩目,但士人赋咏的焦点却偏离了中兴主题;及至南宋,时人因期盼收复中原,而将核心议题转向对中兴本意的强调。与之相应,肃宗作为“中兴之主”的形象经历了从本朝的标举,到代、德二朝的延续,再到顺宗朝以后的断绝,直到南宋才被重新塑造起来的过程。肃宗中兴序列的变动和以“中兴”为题的景观塑造相互交织,浯溪原石及其周边题刻,与后世效仿的《大宋中兴颂》《大明中兴颂》,乃至四川、江西的翻刻,共同构建起跨越时空的中兴表达与景观意义。
    1. [1]

      罗剑波 . 明代《楚辞》评点刊刻及其递延脉络. 学术月刊, 2018, 50(12): 118-127.

    2. [2]

      蔡宗齐 . 唐代五言律诗句法与诗境. 学术月刊, 2019, 51(1): 115-134.

    3. [3]

      张 枣(亚思明译*) . 梁宗岱与象征主义诗学. 学术月刊, 2019, 51(1): 135-149.

    4. [4]

      冯渝杰 . 汉唐中国的“神剑—王权”叙事及其对日韩越的影响. 学术月刊, 2023, 55(8): 177-192.

    5. [5]

      秦中亮 . 论唐代皇室与河朔节度使家族的联姻. 学术月刊, 2021, 53(10): 194-204.

    6. [6]

      陈玺 . 绢帛与钱贯:唐代赃估规则之嬗变与运行. 学术月刊, 2019, 51(4): 149-158.

    7. [7]

      陈赟 . “继所自出”:“宗统”与“君统”之间的连接. 学术月刊, 2017, 49(09): 39-50.

    8. [8]

      游欢孙 . 明清徽州地方家族的统宗会谱及其意义. 学术月刊, 2022, 54(11): 181-194.

    9. [9]

      蔡宗齐何敏 . 跨文明研究视阈中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蔡宗齐教授访谈. 学术月刊, 2017, 49(02): 179-184.

    10. [10]

      李智君 . 天竺与中土:何为天地之中央 —— 唐代僧人运用佛教空间结构系统整合中土空间的方法研究. 学术月刊, 2016, 48(06): 121-131.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
  • 文章访问数:  108
  • HTML全文浏览量:  41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大唐中兴颂》的翻刻与肃宗中兴的继绝

    作者简介:张达志,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福建厦门361005);李睿诗,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硕士研究生(福建厦门361005)。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汉唐中兴观念嬗变研究”(19BZS039)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 《大唐中兴颂》由元结撰文,颜真卿书丹,唐大历六年被镌刻于湖南浯溪的崖壁之上,此后又在四川剑阁、资中及江西庐山等地出现翻刻。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文物陈列馆所藏拓片并非源于浯溪原石,而是拓自剑阁鹤鸣山。《大唐中兴颂》摩崖并未在唐代引起较大反响;至北宋才备受瞩目,但士人赋咏的焦点却偏离了中兴主题;及至南宋,时人因期盼收复中原,而将核心议题转向对中兴本意的强调。与之相应,肃宗作为“中兴之主”的形象经历了从本朝的标举,到代、德二朝的延续,再到顺宗朝以后的断绝,直到南宋才被重新塑造起来的过程。肃宗中兴序列的变动和以“中兴”为题的景观塑造相互交织,浯溪原石及其周边题刻,与后世效仿的《大宋中兴颂》《大明中兴颂》,乃至四川、江西的翻刻,共同构建起跨越时空的中兴表达与景观意义。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相关文章 (10)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