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中国非常态制度的形成与转换

王刚,宋锴业

引用本文: 王刚,宋锴业. 中国非常态制度的形成与转换[J]. 学术月刊, 2023, 55(6): 75-87. shu
Citation:  WANG Gang. The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Abnormal System[J]. Academic Monthly, 2023, 55(6): 75-87. shu

中国非常态制度的形成与转换

    作者简介: 王刚,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山东青岛 266100);宋锴业,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青岛 266237)。
  •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下沿海特大城市风险的韧性治理研究”(21AZZ014)的阶段性成果。宋锴业为本文通讯作者

  • 中图分类号: D6

The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Abnormal System

  • CLC number: D6

  •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体国家安全观成为国家制度建设和治理实践的圭臬。在这一背景下的中国非常态制度形成和发展,亦成为中国防范和应对重大风险的重要制度创新。“平战结合”“专常兼备”等均被视为国家进行非常态治理的宝贵制度资源,但少有研究解释这些制度的形成、转换以及背后的功能机制。基于应急管理、突发公共卫生管理的案例发现,中国针对重大风险的制度实践多起源于临时性的事项应对,并遵循了事件应急、组织嵌套再到制度嵌入的变革脉络。这一过程包含三种稳定而重复的功能机制:首先是灵活衔接机制,国家将与新风险相关的含糊不清,以及为控制风险而采取的措施转化为运营和战略;其次是风险转译机制,即将各类风险组织化来重新分配责任;最后为制度嵌入机制,将风险相关主体和资源常态化的分配职责,嵌入在常规的组织运行体系中。以上述机制为核心的非常态制度蕴含着中国特色理论创新的路径,超越了西方“风险事件回应—行政体系应对—个人风险转化”的传统范式。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630
  • HTML全文浏览量:  118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中国非常态制度的形成与转换

    作者简介:王刚,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山东青岛 266100);宋锴业,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青岛 266237)。
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下沿海特大城市风险的韧性治理研究”(21AZZ014)的阶段性成果。宋锴业为本文通讯作者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体国家安全观成为国家制度建设和治理实践的圭臬。在这一背景下的中国非常态制度形成和发展,亦成为中国防范和应对重大风险的重要制度创新。“平战结合”“专常兼备”等均被视为国家进行非常态治理的宝贵制度资源,但少有研究解释这些制度的形成、转换以及背后的功能机制。基于应急管理、突发公共卫生管理的案例发现,中国针对重大风险的制度实践多起源于临时性的事项应对,并遵循了事件应急、组织嵌套再到制度嵌入的变革脉络。这一过程包含三种稳定而重复的功能机制:首先是灵活衔接机制,国家将与新风险相关的含糊不清,以及为控制风险而采取的措施转化为运营和战略;其次是风险转译机制,即将各类风险组织化来重新分配责任;最后为制度嵌入机制,将风险相关主体和资源常态化的分配职责,嵌入在常规的组织运行体系中。以上述机制为核心的非常态制度蕴含着中国特色理论创新的路径,超越了西方“风险事件回应—行政体系应对—个人风险转化”的传统范式。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