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新公共性与中国转型社会学理论范式创新

李友梅

引用本文: 李友梅. 新公共性与中国转型社会学理论范式创新[J]. 学术月刊, 2024, 56(2): 5-20. shu
Citation:  LI Youmei. New Public Nature and Paradigm Innovation of Theory of Chinese Society Transformation[J]. Academic Monthly, 2024, 56(2): 5-20. shu

新公共性与中国转型社会学理论范式创新

    作者简介: 李友梅,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上海200444)。
  •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实践及其理论建构研究”(23&ZD172)的阶段性成果,其前期的理论研讨得到上海研究院经费资助。

  • 中图分类号: C91

New Public Nature and Paradigm Innovation of Theory of Chinese Society Transformation

  • CLC number: C91

  • 摘要: 百年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总体性转型,而理解把握这一总体性转型需要拓展到中国制度的公共性目标,深入阐释党、人民、国家与公共性的结构关系。在梳理相关理论范式基础上,可以发现,不同于西方自由主义公共性,经由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历史实践发展出的社会主义新公共性,基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转化和适应性融合,以人民性为核心价值,以革命政党为领导核心实现了人民联合与社会团结,以所有人共有共享发展成果超越个体“偶然性”支配:通过依托于党以群众路线构建起基础性社会联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原则妥善协调秩序与活力的关系,推动国家与人民相互交融、互促互馈互进,以协商实践和民主集中促进社会团结。可以说,新公共性天然内生于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具体实践,其理论范式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关于新文明形态的构想。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5
  • 文章访问数:  703
  • HTML全文浏览量:  166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新公共性与中国转型社会学理论范式创新

    作者简介:李友梅,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上海200444)。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实践及其理论建构研究”(23&ZD172)的阶段性成果,其前期的理论研讨得到上海研究院经费资助。

摘要: 百年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总体性转型,而理解把握这一总体性转型需要拓展到中国制度的公共性目标,深入阐释党、人民、国家与公共性的结构关系。在梳理相关理论范式基础上,可以发现,不同于西方自由主义公共性,经由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历史实践发展出的社会主义新公共性,基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转化和适应性融合,以人民性为核心价值,以革命政党为领导核心实现了人民联合与社会团结,以所有人共有共享发展成果超越个体“偶然性”支配:通过依托于党以群众路线构建起基础性社会联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原则妥善协调秩序与活力的关系,推动国家与人民相互交融、互促互馈互进,以协商实践和民主集中促进社会团结。可以说,新公共性天然内生于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具体实践,其理论范式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关于新文明形态的构想。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目录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