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学术月刊,今天是

论清末反洋教运动中的家国话语及其象征结构

褚潇白

引用本文: 褚潇白. 论清末反洋教运动中的家国话语及其象征结构[J]. 学术月刊, 2021, 53(3): 146-159. shu
Citation:  Xiaobai CHU. On the Family-Nation Discourse and Its Symbolic Structure during the Anti-Foreign-Religion Movement in Late Qing Dynasty[J]. Academic Monthly, 2021, 53(3): 146-159. shu

论清末反洋教运动中的家国话语及其象征结构

    作者简介: 褚潇白,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 200241) ;
  • 中图分类号: I299

On the Family-Nation Discourse and Its Symbolic Structure during the Anti-Foreign-Religion Movement in Late Qing Dynasty

  • Available Online: 2021-03-22

    CLC number: I299

  • 摘要: 鸦片战争后,基督教虽然获得了在中国的合法传教地位,但民众反洋教运动却愈演愈烈,最终在庚子年义和团运动中达到巅峰。本文基于象征人类学的研究视角,通过对以义和团为主的反洋教运动中的家国话语及其象征文化结构的分析,从传统乡村社会的家族权力结构、保家意识的正统性转换、民间劫难观的民族主义重构以及家国话语的整合与实施这四个方面,呈现民众反洋教意识之根源及其与民间信仰意识、内涵和仪式等的关联性,揭示清末民间兴起的家国话语背后那股急于宣泄各种矛盾情绪、表达象征权力的群体意识是如何产生、转换、整合并得以具体实施的。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8
  • 文章访问数:  1285
  • HTML全文浏览量:  199
文章相关
  • 刊出日期:  2021-03-22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论清末反洋教运动中的家国话语及其象征结构

    作者简介:褚潇白,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 200241)

摘要: 鸦片战争后,基督教虽然获得了在中国的合法传教地位,但民众反洋教运动却愈演愈烈,最终在庚子年义和团运动中达到巅峰。本文基于象征人类学的研究视角,通过对以义和团为主的反洋教运动中的家国话语及其象征文化结构的分析,从传统乡村社会的家族权力结构、保家意识的正统性转换、民间劫难观的民族主义重构以及家国话语的整合与实施这四个方面,呈现民众反洋教意识之根源及其与民间信仰意识、内涵和仪式等的关联性,揭示清末民间兴起的家国话语背后那股急于宣泄各种矛盾情绪、表达象征权力的群体意识是如何产生、转换、整合并得以具体实施的。

English Abstract

    全文HTML

目录

/

返回文章